在他看来,尽管走上创新工场选择不意味一路坦途。他坚定地说:“而一旦我有所决定,即便后来面临的困难重重,我也绝不后悔。”
“有趣,实用。”李开复透露,创新工场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布局都是围绕着建立应用生态体系展开。李开复仍然深信,有望将中国天使投资的模式带到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境界。
今年3月,李开复特别撰文指出:“创新工场是一个崭新的模式,是一条未选之路。而且,我相信我们的模式是符合中国的。我相信,我的技术背景、我过去20年职业经理人生涯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产业关系、我在业内中的影响力、国际化的视野和沟通能力,都能够很好地帮助创业者组建团队、建立团队文化、提升领导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这个国家有巨大的人才储备,他们十分有智慧,但是他们需要导师。未来中国也会产生硅谷,这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李开复信誓旦旦地表示,希望在中国硅谷的建立过程中,自己能够有所贡献。
他相信,创新工场能够在10年里培养50个创新公司,500位优秀的创业者,为中国公司和中国品牌作出贡献。
工场再认识
“创新工场不是巨无霸的公司,也不是说有能够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在2010年深圳IT领袖峰会期间李开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刻意放低了姿态。
事实上,他不得不承认创新工场成立之初的一些设想已经不符合现实,并进行了修正。
第一个差别是在管理方面,他曾经以为可以组织团队管理大部分的项目。“但是后来发现时间,精力终究有限,无法全部兼顾,因此决定自己团队做一小部分,其余的精力放在对外投资方面。”李开复表示。
第二差别是他曾把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看作是三个平等的方向,可是,如今却发现,云计算显得很遥远,云计算需要很大的团队,很长的时间,不适合我们。
“电子商务其实也跟移动互联网一样好,只是说那些需要技术人的机会会比较少,那些需要懂得物流的、运作的、懂零售的,这些人反而需要他们的能力和空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