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的背后
分析互联网乱象丛生的原因,某些企业利用口水战炒作,吸引公众的注意自然是一方面原因,但是这种分析其实只看到了表象,而没有看到其实质。如果一家企业的地位已经非常牢固,一般也不会无聊到与竞争对手打口水战的地步。当前中国互联网口水战不绝于耳,其实也反应了中国互联网缺乏创新,以及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客观现实。
中国互联网经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各个领域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稳定,盈利模式已经明确。在相同的盈利模式之下,各家企业提供着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由于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拓新的蓝海市场,各个企业只有通过打败竞争对手才能实现营收的增长,这使得同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加上中国互联网缺乏有效的监管,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大行其道就难以避免。
即使开创了新的盈利模式,也难免对旧有格局产生冲击。360就是典型案例。在360出现之前,杀毒软件是中国互联网少有的实行收费模式的领域,竞争对手对360的围剿也成为必然。360没有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有其理由所在。两种模式之争最终必然波及到网民。
另外,互联网纷争不断与互联网本身的行业特征也有关系。不同于其他的传统领域的是,互联网领域竞争的技术性和隐蔽性都很强。一旦恶性竞争发生,双方各执一词,作为用户是无法分辨的。即使对于司法机关,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做出判定。这可能使得一些企业依靠打口水战糊弄舆论、忽悠用户获得利益,而正当的企业反而深受其害。到最后“赢了官司,输了市场。”最后大家群起效仿,口水战自然愈演愈烈。“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是可怕的。
什么样的竞争方式才是可接受的,什么样的竞争方式是违法的,需要精确的界定。而当前中国的法律对于不正当竞争的界定还没有达到精细化,不正当竞争的违法成本非常低,为企业纷争留下“空子”。法律之外,我们自然不能指望道德会成为有效的约束因素。不过用户作为竞争双方的目标所在,其利益不应该被伤害,伤害用户意味着伤害企业自身,一旦竞争到了不惜牺牲用户利益的境地,这种竞争就已经越界了。
谁来治理?
360和腾讯的争执最终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平息的,不少网民呼吁政府加强对中国互联网的监管。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副司长欧阳武在与《互联网周刊》编辑人员交流时表示:“实现互联网和谐的途径是建立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互联网治理结构。互联网是新生事物,互联网发展中的未知领域远远大于已知领域,以工业时代的监管思维思考信息时代的互联网,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挑战。互联网和谐需要网民、企业、政府以及其他互联网参与者本着平等协作的态度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其他参与者要积极响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和谐。”
从政府角度看,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特别是针对互联网领域内不正当竞争的一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定。还应加大不正当竞争的处罚力度,另外也可以利用行政执法的高效率弥补司法判决周期较长的劣势,使得行政机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案件做出干预。
互联网纷争有一个特点,即企业的高层往往会参与论争,因此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评价制度,让那些依靠谎言欺骗用户、忽悠用户的人受到公众的谴责。
对于360和腾讯之争,百度客户端副总监吴涛在接受《互联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必要将软件的评测权交给政府,或者政府指定的第三方组织。由政府做出权威说明,从而杜绝企业之间的无谓之争。”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