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村办市场”
“九星商行”是九星推出的第一个村属商业市场。当时的政策并不允许村级办市场,政策规定市场只能由工商部门来办。虽然取名为商行,但其提供场地、对外出租的性质,却是市场的范畴。
上级领导部门给了九星足够多创新的空间,在九星所属的七宝镇工商所向闵行区工商所作了汇报后,上级部门给出“试一试”的结论,由此,九星顶住压力开始了村办市场的探索。
1998年,政策瓶颈得以松动:这年7月,经闵行区人民政府批准,由闵行工商局注册颁证,九星综合市场正式成立。
于是,从8月至11月短短的3个月时间,九星村办起了五金、食品、南北干货、胶合板、农副产品五大批发市场。如今,更成功开设了包括五金、陶瓷、灯饰、石材、钢材、电器、茶叶、窗帘、家具、玻璃、菜场、水产、胶合板、防盗门、不锈钢在内的二十多类专业商品分市场区。
目前,九星村建成了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万多间、分设22个专业区域的上海规模最大的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5400多户商家、18000余名经商务工人员,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市场村和申城市场的航母。
这几年,九星村的经济效益始终保持着高位增长的势头:2005年,实现农方收益33132万元,净利润1803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8502万元,劳均收入35000元。迄今,已经连续两年在上海市特色亿元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而在今年4月16日,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授予了上海郊区12个村“中国特色村”称号,九星村以其村办市场特色,荣获这一殊荣。除了特色经济村之外,此次评选还归出“农业精品村”、“民主管理特色村”、“民俗文化特色村”共四大类特色类型村庄。
九星模式,不可复制?
90年代的上海,经济发力,城市大发展、大建设催生了房地产热潮,带动建筑行业的火爆。而上海对房屋的需求有其非常特殊的原因:当时,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仅2平方米,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更推动了对房屋的刚性需求。
正因为九星起步时赶上上海对建筑装潢材料的巨大需求,九星才得以借助构建建筑装潢材料市场起步。如今,九星市场已成为经营以生产资料为主,建筑装潢为辅的多品种大型综合性批发零售市场。
如果不是上海房地产开发业的火爆,是不是就没有如今的九星?
从前九星是远郊区,手中的土地没人看得上;同时,1600亩的土地足够建立市场,因为市场不是只有零星的土地就可以建起来的。随着上海城市化的推进,九星成为近郊而后是城郊,这个时候要再去想拿这块土地就要付出高昂的市场拆迁费用,这也是九星市场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
九星的成功在于那套“种砖头”理论,其核心是“滚动发展模式”,九星十年里建造了60多万平方米的市场,由小到大,这期间,没有一分欠债。在建仓房没有钱付工程款时,采取的办法是给工程队免半年或者一年的租金,以商招商,而后再回收。以后的改造思路也是从低端到高端,不求一步到位。
另外,九星介入市场的时机非常微妙,80年代做,人们的思想还跟不上;进入20世纪再跟风做市场,门槛必然高出许多,并且已经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正是在90年代后期,在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的时期,九星进入市场,得到政策的扶持,在用地性质合法的前提下,走出村办市场的路子。
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九星摸索出了一条“村办市场”的新路子。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5页 1 2 3 4 5 6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