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共和国60年的崛起进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创业史!而且是彻头彻尾的草根创业史!从旧社会中走出来的人民群众,释放出了巨大的潜能,战天斗地,创造了无数奇迹(也包含伪奇迹)。时至今日,铁人王进喜、袁隆平、郭凤莲等这些名字依然闪烁在国家创业史上。
策划 执行/《商界》编辑部
特约撰稿/吴晓波 吴 比
为曾经振奋曾经苦闷曾经迷茫曾经激荡的流金岁月封存并纪念
为曾经荣光曾经悲怆曾经暗淡曾经闪亮的创业人物喝彩且珍藏
国家与草民的奋斗
文/周攀峰
共和国60年的崛起进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创业史!而且是彻头彻尾的草根创业史!
放在全球的坐标上,国家就是一个个个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依然脱不了草根个体的定义。承袭下来的,除了值得回忆的曾经显赫的身世,一无所有。人均国民收入几乎敬陪末座,贫穷就像影子一样黏在中国人身上。
国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对所有家庭成员说:兄弟们,为了将来的好日子,我们得苦一阵子。于是用票证配给制,把整个家族的有限财富集中起来,投入到最薄弱的重工业体系建设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从旧社会中走出来的人民群众,释放出了巨大的潜能,战天斗地,创造了无数奇迹(也包含伪奇迹)。时至今日,铁人王进喜、袁隆平、郭凤莲等这些名字依然闪烁在国家创业史上。
建国之初的30年,经济高度集权,所有的个体创业者几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在当今中国内地,几乎找不到一个完整的百年家族传承企业,30年的断层,使其后所有的个体私营创业者都归于草根创业者一类。
一如现代的企业,初创的激情退却之后,需要再次激发全体员工的创业热情。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使国家进入了全民创业期,草根创业者们开始疯狂地涌现,面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也同样摸着石头前行。
即便如此,鲁冠球也迫不及待地挂上了“宁围万向节厂”的厂牌;年广久的“傻子瓜子”在邓小平的保护下,雇员到了12人(之前的界定,雇员8人以上为资本主义经济);刘永好兄弟开始养起了鹌鹑;倒玉米的王石成立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陈春先在北京一个叫中关村的地方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卢志民,这个刚摘去戴了108天“党内正在走的走资派”帽子的生产队队长建起翻砂铸造厂……
新旧交替的意识流冲突、秩序的重构、伦理道德的徘徊、商业规则的确立……一切都在1978年之后的15年里积蓄着破茧的力量。
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全民创业的夏天终于到来。许多日后闪耀中国的明星企业都在这一年正式登场:华旗资讯、复星集团、新东方学校、波司登羽绒服、太平洋集团、德隆实业、汇源集团……这些崛起的新贵们,在社会舆论与政策环境的双重支持下,他们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改变了社会对财富的整体认知,创意和资本成为最具魅力而富有内涵的词汇。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涤荡,时间变得流畅,空间变得平坦。世界是平的,中国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在我们的身边,出身贫寒的优秀青年成长为创业精英,完成财富的积累已屡见不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意。
60年的岁月,不断有创业英雄时隐时现,寂寥的勇士与无畏的先驱们壮志凌云,从影响格局的政策制定者,到奋勇开拓产业市场的企业家,他们都曾通过异乎寻常的手腕和想象力,在发展的每一阶段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是最终有的被擦亮,有的被隐藏。
当我们把被尘封的陈年往事或一再被人们乐道的创业史,搬上纸面时,才发觉自己置身于历史汪洋。但信手拈来,每一个角落都能折射出创业的荣光或者悲怆。
他们的成败荣辱,留给我们许多基于历史事实的反思、现实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