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5 穿越彩虹门
创业史定位:
WTO如同一道彩虹门,大门初开,甘甜与酸涩齐齐涌向中国的创业者。纵观1999~2005年的创业史,互联网“大落”,网络创业者们遭遇寒流;制造业“大起”,众多草根企业家让“Made in China”活力四射。
时代描述: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之同时,始于1998年前后的“中国制造”浪潮在2002年活力四射,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终于向全世界发威。
也是从这年开始,一个真实的笑话开始以各种版本流传起来:很多人出国旅游买回一大堆纪念品和时髦的商品,回到家里后扒开商标一看,都是“Made in China”。
一份题为《中国科技发展报告》的综合报告勾勒了“中国制造”的轮廓:初步估计,我国已有上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位居首位。自1990年起,中国大陆吸收投资2300亿美元,占亚洲总额的45%,其中制造业是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崛起。
“纵观1999~2005年的创业史,国有大型企业能够更好体现制造业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但上升空间有限;而小型企业中,新兴的民营制造企业发展迅速,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然,如果少了网络,这一阶段的创业史将会失色一半。自1999年以来,阿里巴巴、盛大、携程、当当等相继创办,无数的草根英雄开始在互联网大潮中找寻梦想。只可惜好景不长,2001年互联网泡沫大面积破裂,网易被停止交易、马云收缩全球战略,新浪王志东出局。
寒流一直持续了两年多,以网易的咸鱼翻身为标志,2003年互联网方才迎来了春天,一些在日后将主宰中国网络经济的重要力量也在这一阶段雏形乍现。 【阅读全文】
2006~2009 在危机中成长
创业史定位:
这是一个“危”与“机”并存的时代,先有“全民炒股”的热潮,后有受到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制造。同时,汶川地震、奥运中国、三聚氰胺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一波又一波冲击。在这一时期,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迅速崛起,以施正荣、马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以及新能源创业领袖风光无限。
这又是一个新老交替的时代,老一辈的创业者陆续隐退,又在企业“过冬”之际纷纷宣布复出;而以李想、戴志康等人为首的80后“明日之星”,隆重登上前台。一个难以预知的未来即将展开在所有创业者面前。
时代描述:
到2006年底,一些敏感的人已经嗅出了景气变动的气息,开始于2004年春夏的宏观调控似乎已经结束了。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国有企业在垄断性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而民间投资者则被排除在了这些领域之外。
最具景气意义的标志是,已经沉寂了两年多的股市和房市双双出现快速回暖迹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领涨房价,人们开始把钱从银行中取出投入股楼两市,一个新的繁荣周期又开始了。
与此同时,以“非公36条”为代表的一轮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将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