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77 草根经济潜滋暗长
创业史定位: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创业史,远非人们想象中一般苍白。这是一个表面贫乏,暗流涌汹的年代,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正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中萌芽、生长,冲击着最后的体制壁垒。
时代描述:
1966年初夏的北京闷热多雨,天空中好像整天压着一层灰色的“棉被”,让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这一年的5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抓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赫鲁晓夫”成了运动的主要任务。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这场运动本来准备搞三年,谁料,它竟一直持续了十年,成为一场空前的大浩劫。
文革造成空前的社会伤害和经济损失。在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457亿元,与日本相当。而到197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所主持的引进工程,成为这一阶段国家创业中惟一的一抹亮色,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引进工程可以被看成是1978年对外开放的一个前奏;而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也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地里萌芽、生长。
十年文革对中国创业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大大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然而也将计划经济的弊端彻底暴露,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心理和体制空间。
国事飘摇,局势动荡,中国走到了一个无比微妙而重大的十字路口。 【阅读全文】
1978~1983 摸着石头的变革
创业史定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确立,给久被政治折腾的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个体经济开始疯狂地涌现,面对突变的格局和民间力量的暗涌,摸着石头的变革因此充满惊险又一波三折。
时代描述:
1978年到1983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转折年代。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宣告下,刚刚复出的老一辈领导人邓小平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推进中国的命运变革。
政策的鼓励,舆论的支持,社会环境的好转,商业形态开始在一种懵懂的姿态中萌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久被压抑的创富愿望开始被催化,一些早起的先觉者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个体工商户的道路。他们踩着还有些生涩的创业节拍,迷茫地积攒着原始资本,虽然大多人都不知道这条路究竟会驶向何方。
所有的人都彷佛听到了时代火车转换轨道的尖利声响,这种激励在民间随后就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在浙江南部的温州、福建潮汕、广东珠三角一带,越来越多的乡土工厂展现出他们超乎寻常的活力。当“笼子外的野鸟”个体经济肆无忌惮地冲击了旧有僵化体制后,左右为难的高层而后又不得不快刀斩乱麻地力保那些尚在旧体制下低效率运行的国企的利益。
不可逆转的是,计划经济的闸门开始被逐渐撬开,民间的创业力量如涌出地面的小涓流般四处漫游,与之而来的各地小商品市场、流通领域开始兴盛。致富的渴望开始萌芽,日渐成为全民共同的理想。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