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斗攻讦
5年来,行业中的争斗没有消弭,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手段较之以往更加隐秘,也更让竞争对手防不胜防。
想方设法把控质量、做好产品,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并不头疼。但国产奶粉之间的自相残杀与攻讦,却让他感到困惑不已。
“乳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宁江回忆,2012年夏天的一个凌晨,一辆小面包车开到了完达山在松北附近的一个奶站,车上下来的人把两个又脏又破的奶桶扔在奶站门口,拿起相机准备拍照,被门卫发现后仓皇逃逸。
得知此事后,完达山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报了案。调查结果公布后,完达山上上下下都觉得后背发凉——对方竟然是另一家乳品企业雇佣的假记者,准备拍摄完达山奶源基地脏乱差的景象进行公布,借此在舆论界造势,打压完达山。
“完达山用这么脏的桶收奶,那产品质量得多差?我们总说自己质量好,没出过质量问题,竞争对手就会想办法让你出点问题。可我们都是机械榨乳了,哪还有桶啊?我们1000多个奶站也没有一个桶。”王景海苦笑着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
舆论成为乳品企业互相攻击的主战场。无独有偶,老冤家伊利、蒙牛也在舆论战上寸土不让。2010年10月,有微博称圣元奶粉“性早熟门”事件系人为的、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被策划的事件,暗指蒙牛是幕后“黑手”。10月19日深夜,一封来自伊利集团的网帖《蒙牛集团蓄意破坏我公司(伊利)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件侦破进展》更将该事件的幕后策划直指蒙牛集团。随后,蒙牛几位管理层人士被警方带走。
2012年2月,完达山又爆出“早产奶”事件,称完达山在液态奶包装盒上打上几天后的出厂日期。王景海承认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保质期6个月的产品,在市场上一般4个月就必须销完,这个是不应该有问题的。在保质期上也没问题,很多企业在生产保质期长的产品时,在节假日前都可能出现‘早产’,但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件事也警醒了我们。”
王景海略带无奈说道:“这件事是我们的‘员工’曝出来的,一个记者在我们这里卧底一个多月,在整个现代化流水线上没有找到我们一点问题,最后临假期了,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曝了出来。”
在行业内部竞争如此激烈和不良的状态下,完达山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利润近乎零。“利润基本都被国外乳企赚走了,国产奶粉不能积聚自己的实力,自己就把自己打垮了。”王景海说。
2011年4月28日,陕西省榆林市鱼河镇中心小学251名学生在喝完学校提供的蒙牛学生专用奶后,出现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16人出现恶心、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蒙牛回应称,该事故是由于学生“癔症”发作导致,学生奶符合标准。据蒙牛内部人士称,此事亦有竞争对手“在背后做工作”。
奶源瓶颈
“牛根生时代的蒙牛对中国乳业以及消费者造成的伤害,是他一生都无法偿还的。”一位要求匿名的乳业高管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如是说。
“乳制品行业正常增长速度在8%~12%之间。算上有乳制品饮料的,乳制品行业正常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超过20%。”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军喜向记者表示,而2005年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是蒙牛的高速发展期,其发展速度远超这个行业20%增长率的发展速度,这必然出现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奶源紧缺。值得一提的是,奶源这一掣肘并没有根本扭转,5年后,关于奶源建设的问题仍然是行业会议上讨论的重点。
事实上养殖业这些年是停步不前的。伊利提交给主管部门的一组数据称:2008年养殖业规模增长了0.87%,2009年甚至负增长,2010~2012年也是微量增长,数字分别是1.56%、2%、1.5%。
“饲料价格涨,奶牛的单产低,养牛不挣钱。这样下去养殖基础很危险。国家需要对养殖业加大扶持力度。这些年企业的收奶价格已经很高了,但是市场上的产品价格没办法提升。面临进口奶粉的压力,提价消费者不买账,不提价还竞争不过外企。”伊利集团副总裁陈福全表示。
一旦养殖业陷入恶性循环,乳品企业极有可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企业现在都在自己向上游延伸,建牧场,但是建设牧场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这部分的投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另外,奶源必须可控已经成为乳制品行业的共识,但是到底是专业化分工还是全产业链布局,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的声音。
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查峰认为,这个市场需要专业化分工:“现在甚至有的国家专业化到牧草都有专业的企业在做,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管。这样下来检测上即使稍有疏忽,也绝不会出现大的安全问题。把重点放在检测产品的同时而忽视了前端工作,检测得再严,也可能出问题。
应当以可控奶源的产量来决定产品的产量,如果为了产量四处争抢奶源,2008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结果。“上游没有牛,哪里来的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相对固定安全的奶源,过程也就相对安全了。这是对杂牌企业不规范竞争的约束。”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认为。
如果乳企出现原料奶紧缺后,选择的解决办法是去其他企业的奶源地高价收奶,肯定会打乱游戏规则。大型的乳企一般都有自建奶源,或是协议奶源供应地。高价抢原料奶的结果就是农民只注重短期行为,本来是要供应给协议企业的牛奶,不顾协议卖给了出高价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