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重塑
国内对乳制品行业最为强烈的感受是:怒其不争、乐其不幸。“不开口骂国产品牌奶粉就成不了名人,说的话也没人听。只要开口骂国产奶粉无良无道的,就会大受追捧,这种风气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国产品牌奶粉生存空间会更小。”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查峰说。
查峰认为,这种风气从5年前开始出现,到今年3月的香港特区禁奶事件被推向顶端。伊利集团副总裁陈福泉也认为:“如果深圳广州的货架上没有进口奶粉,消费者去中国香港抢购,这情有可原。可如果深圳、广州的货架上都有进口奶粉,消费者仍旧跑到中国香港去买,那就不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了。”
消费者对国内的产品缺乏信任,但境外的月亮真的圆吗?
“前段时间发生了7000吨进口奶粉被中国海关拒之门外的事件,7000吨相当于2000万盒,这是中国奶粉业难以想象的特大质量事故。中国什么时候出过这么大问题?但是国外的这些产品事件在国内并没有得到炒作,老百姓仍然认为国外的比国内的好。”王景海难掩激动的情绪。
“国外最近爆发的二聚氰胺事件很说明问题。”马军喜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分析,“如果这事是在中国,对乳品行业又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但是在新西兰,政府一句‘危害很小’,事态马上就平息了。这就是产业环境的差别。”
“国外的奶粉是最不安全的,无论微生物标准、营养成分含量还是生产工艺和设备,国外的都差很远。”刘昊说。
吴松航则建议,应当及时公布每个月对乳粉抽检的结果。“我们每个月都抽检,能不能做到每个月公布?哪怕是按月抽检按季度公布,也能起到向消费者传递信心的作用。当然前提还是从奶源、工艺、配方到标准与检测结果做到全透明,让消费者可以去参观。如果把前面所有的步骤都隐藏起来,只让消费者知道最后的检测结果,同样很难打动消费者。”吴说。
那些潜伏于行业内部的种种乱象与灰色地带,更是让忙着建设奶源、重塑形象的国产乳企疲惫不堪。
由于消费者盲目的崇洋行为,行业内催生了一批“投机型”企业。“在国外注册一个品牌,投资几百万元找个代工厂贴牌生产,就可以开张做乳粉了。他们可能一头牛都不需要养,一片奶源地都没有,只需要主打进口概念,就能马上打开市场。在中国市场环境中,成熟企业根本无法与这类身段灵活、进可攻退可守的皮包公司抗衡。”吴松航说。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列入行业统计的乳制品企业有649家,乳粉企业有120多家。这其中,中小规模的企业占到95%以上。这种环境导致大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上会非常难受。
“乳粉行业到了提高准入门槛的时候了,只有提高准入门槛,大企业才有时间、有精力加强奶源建设。任何一家企业出了问题都会危及整个国产奶粉行业,所以限制准入非常重要。”吴松航说。
陈福泉也表示:“现在国内有近700家乳粉企业,什么时候能像关闭小煤窑那样把设备落后、产能规模小、产品质量低的小企业关掉,把行业集中度提高一些?”陈的担忧不无道理,近700家企业良莠不齐,在目前一损俱损的形势下,任何一家企业出了问题,受连累的将是整个国内乳业,谁又敢保证下一个问题不会成为压垮国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