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个奶农养有多少头奶牛,奶农的牛正常情况下每天能产出多少奶都有数据可查,没有造假的空间。但是高价收奶的行为使奶源市场混乱无比,记录更是无从查起,奶价高出一个正常的数值,就必然会滋生一种风气——掺杂使假。
原本企业提高产量的做法是投入奶源建设。但是抢奶的行为破坏了这个行业内的规矩和诚信意识。“虽然现在行业的规范程度已经在不断提高,但抢奶事件对这个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永远是抹不掉的污点。”马军喜说。
“抢是没有好结果的,一抢,10吨原奶因为掺杂使假变成了20吨了。为奶源无序争抢的恶果买单的只有企业。当时,三鹿的婴儿粉在中国市场销量最大,抢奶行为催生掺假风气,出现了三聚氰胺事件。企业一旦出现质量事故,政府是一定要追究企业责任的,三鹿企业自己可能往奶里添加三聚氰胺吗?”马军喜反问道。
产业反思
在哈尔滨通往松北牧场的路上,越野车在雪后泥泞颠簸的路上一路向北。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奶源部部长孙安增说,5年来,他几乎每一天都是从紧张中醒来,每一次接到来自牧场或生产厂的电话时,精神都下意识地高度集中。“几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了这5年。”他说。
尽管完达山乳业没有搅入三聚氰胺风波,但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宁江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从2008年开始,完达山下属所有的运奶车辆都安装了GPS定位装置,奶车的进奶口和出奶口分别安装了摄像头,每8秒拍照一次并发回总部。“车辆必须走固定的线路,车在什么地方多拐个弯,在什么地方停顿超过3分钟,都必须交代清楚。”
不仅企业如此,过去5年,整个产业的反思与行动并未停止。2013年3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2013年国际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技术论坛”上,关于质量安全技术的探讨成为热议的话题。
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泔水奶”事件,催生了美国的《纯净食品与药品法》;13年前日本“雪印奶粉事件”催生了日本《食品安全法》的出台;5年前中国的三聚氰胺事件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单从这一角度看,三聚氰胺这件坏事也起到了某些积极的作用。”国家质检总局政策法规司刘兆彬司长如此总结道。
值得一提的变化是,三聚氰胺出现之前,上到国家、企业,下到农户对乳品发展都没有在质的问题上足够重视。国家没有标准,企业没有遵从的依据。消费者对乳制品有需求,却没有标准。三聚氰胺事件引发国内一系列标准的出台,以及国内乳制品行业所产生的变化,检验检疫次数严格程度远超国外。
有专家戏称,如此密集的抽检在国际上都罕有先例。“就差把检测仪器摆到消费者家里,或者到喝奶的杯子里去抽检了。”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昊告诉记者,“现在仅检测成本已经占到了乳粉生产成本的12%,而2008年之前,这一数字尚不足5%。”
在这种严苛的检验下,情况已经开始好转。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2年国内婴幼儿奶粉不合格检出率是0.77%,进口奶粉不合格检出率是1.13%。单从此数据上看,国产婴儿奶粉合格率已经高于进口奶粉。
吴松航也认同国内对乳制品的抽检颇为严苛,但他建议更应当从根本入手。“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单靠检测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应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来保证。如果没有好的奶源,任凭企业的生产工艺再好、检测手段再精,都做不出好奶粉。”
雀巢生产线上一位管理者则认为,严格可控的奶源是第一步,之后配上好的工艺、好的配方,整个生产链条的安全可控,最后配上严格的检测才能确保产品合格。“要生产出真正好的奶粉,就需要从源头去做。其实消费者是认为国外奶粉从奶源环境到生产工艺都好,这是潜意识,太多人这么认为。真想建立信心,不能单从检测合格上来说。而是应该让生产过程透明化,让消费者看到奶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来给全社会一个透明的生产过程。”
检验标准仅是行业重建的一个侧面。5年以来国内乳企在设备与牧场上的投入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王景海认为,这5年时间是建国以来投资在乳业建设上力度最大的5年。“完达山从2008年开始逐渐淘汰关闭了全部的小型和中型工厂,这5年来仅建设现代化工厂就投入了23亿元,这还不包括大量现代化牧场的投入。”国内其他大的企业也是投了巨额资金。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对民族乳品业采取的措施、实施的有力改造手段以及支持的力度都是空前的,包括责任的追究力度,也是历史上空前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在2012年的前8个月,乳制品行业还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但全年的利润总额达到了159.6亿元,同比增长了21.7%。这说明行业发展状况是不错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