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机构作为医疗机构中的一类,并没有治疗和开药的功能。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赵锡银表示:“体检是个新兴的行业,和一般医疗机构不同,体检没有完整的诊断、治疗功能,而只是给诊断提供了一点依据。体检只能说做到了疾病早发现并给出建议,还不能说是明确的诊断。”
原卫生部在2009年颁发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检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对受检者进行重复检查,不得诱导需求。”但慈铭体检的牙科手术却一直未曾间断过。
“跨界”的慈铭体检,在其本行的体检上却又屡屡出错。其2012年IPO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从2007年至2012年,慈铭体检共发生4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3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3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1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1起体检过程中存在过错、1起体检过程中存在漏诊。
在其中一起因漏诊引发的医疗纠纷中,一位林姓先生在上海卓越慈铭门诊部体检时显示肾脏B超“未见异常”,但在3个月后被查出左肾上一个约拳头大小的肿瘤。当时慈铭体检并未按规定对B超结果存档,同时该门诊部有7名医生的执业地点也不在卓越门诊部,属于“走穴”性质。
按照《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体检机构应“至少具有2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具有10名注册护士”。慈铭体检负责加盟业务的李先生表示:“每个门诊部至少两名医师,不可以是兼职形式。”
卓越门诊部的例子却证明了慈铭本身也有打擦边球的现象存在。美年大健康也多采用公立医院医生兼职的方式来解决体检机构的人才难题。公司市场总监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公司会和这些医生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每次提供的服务给予医生一定的劳务费用。”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体检机构医生资格挂牌的比较多,真正注册在体检机构的不多。很多医生在体检机构兼职属于违法走穴,不属于政府鼓励的多点执业。这是导致误检错检频发的原因之一。”
部分体检机构检查过程和做出结论过于草率,也引发了很多不满。《北京晨报》曾报道称,一位胆囊已被切除的高女士在慈铭做完体检后,报告上显示“胆囊大小形状正常”,令人哭笑不得。
检查过程的漏洞还导致血液项目等检查上代检行业兴盛。5月14日,记者以工作入职担心被查出乙肝为由,咨询一家代检机构如何在慈铭的体检中作弊。对方表示,只要持有体检卡,无论单位指定的是慈铭北京14家门店中哪一家,都可以代为抽血。“把体检的日子告诉我就行,我在其他店就可以帮你代检。费用为1600元。”
这些乱象频出的背后,除了体检机构自身管控不严之外,消费者过于信赖体检机构也是一大因素。经过多年媒介宣传后,体检被认为是一种“健康消费”,能够“有病早知,无病防病”。
赵锡银表示:“专业的医疗机构并不完全认同体检机构的结论,因为体检机构在疾病认知水平上,和正规医院还是有差异的。医院不可能只凭体检结论治疗,而不进行二次复核。要求体检机构查出大病来,现在还不太现实。”
需求引导正反面
健康诉求经过引导和团体购买,变成体检机构的收入来源,这一模式造就了慈铭、爱康国宾等机构的成功
体检行业的兴盛源于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求,专职的民营体检机构也正迎合这种需求而产生。
很多人把中国健康体检产业的肇始归功于慈铭体检CEO韩小红,这一说法并不为过。韩小红所作《我国健康体检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2000年,中国的健康体检还没有市场,仅局限于就业、求学等目的而进行的强制体检。
“2004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北京等十个地区就体检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15个城市,1983年至1999年,共设立了15家体检机构,多以医院门诊或疗养度假分支机构形式存在,无独立的专业体检机构。”卫生部的数据也验证了韩小红的提法。
2001年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的韩小红,原为解放军301医院肿瘤内科医师,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韩于2002年11月28日在北京成立了“慈济健康管理中心”,正式开始健康体检业务。
而在韩小红之前,爱康国宾的前身上海国宾体检中心2000年9月就已成立。国宾体检号称是“大陆首家专业体检中心”,它的背景是上海市卫生局,由涉外体检机构改组而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