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专业体检机构应该算是个舶来品,当时面向的也是高端人群。因此在2002年之前,这一领域都没有受到过特别的重视。
韩的上述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卫生部对15个城市597所体检机构所做的统计结果表明,2002年这些机构共接待1100万人,总体检费用为6.6亿元。平均每个体检机构年收入110万元,平均每人体检花费55元。可见当时体检仅处于行业的原始形态。
2003年,体检行业开始爆发式增长,业内说法是与SARS的流行不无关系。因担心疾病传染,较高端的消费群体开始注意到民营体检机构的存在,带动更多需求从普通医院体检科转向。
到2005年,上述597家体检机构收入就达到26亿,接待1700万人,人均费用143元。这个时候出现的民营体检机构,几乎都是以“高端”、“五星级”作为卖点的。
“慈铭们”的成功正是由于精准的定位。当人均体检费还只有143元的时候,2006年慈铭最简单的入职体检费用最低是274元,同样的套餐即使在今天价格也只有185元。而当时最贵的套餐则高达10186元。
但经历几年的竞争之后,慈铭、爱康国宾等企业很快发现,光是“酒店级的体验”已经很难有大的吸引力了。深圳慈铭体检2010年一份市场研究报告很明确的指出,“酒店式服务”这一口号对消费者而言用处已经不大。
一个新兴的市场很快被开拓出来。既然是舶来品,那么外资企业应该会乐于接受体检这项服务。于是大量
开发团队客户成为体检机构的主要工作。据韩小红自述,她的第一笔生意就来自北京市律师协会,因为协会每年会给8000多名会员做一次体检。
体检机构的业务构成一直是个秘密,一般都认为团队客户是这些机构收入的绝对来源。上述业内人士介绍:“爱康国宾内部有个统计,虽然爱康一直在力推高端体检业务,但实际上团体体检和高端体检的比例为7:3,主要的盈利还是在团体业务上。”
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也曾表示:“美年的企业团体性购买目前是主要的客户来源,个人用户还只占一小部分。”
团队体检主要是以单位福利的形式赠送给员工的,在实际操作中,哪家机构给的返点多,哪家机构便能争得市场。上述深圳慈铭的报告中,深圳本地的体检连锁机构瑞格尔2009年收入为6000万元左右,而附带医疗服务的深圳爱康国宾2009年只有1200万元的收入。慈铭分析的原因是“瑞格尔能够提供折扣返点”。
健康诉求经过引导和团体购买,变成体检机构的收入来源,这一模式造就了慈铭、爱康国宾等机构的成功。除了部分真正关注自我健康状况的消费者,大部分参检的人由于并非自己掏钱,因此对结论的关注程度并不高。这种消费和接受服务双方的非对等性,使体检机构的服务越来越快餐化。
快速膨胀的危险
体检行业收回成本比莆田系医院更快,多开门店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美国市场分析公司Frost & Sullivan认为,2020年中国体检市场规模会到3000亿,但其中公立医院主导的体检仍然占据主流。
2011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织的健康检查占全国体检市场的约90%,专业体检机构仅占1.89%,全年为542.39万人次。
不过,体检机构的想法是:只要收入水平和体检总需求量不断上升,体检机构总是不会缺少客源,只要忍过头几年的市场培育期就会迎来曙光。这种信心的基础就是体检行业的超高利润。
以慈铭体检二线城市的加盟连锁店为例,加盟费标称100万元,实际支付约为60万元。门店开业所需的投资可大可小,如果按照慈铭北京公主坟店的规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项目投资约为1800万元。而一般的二线城市,初始投入资金约为600到900万元。
慈铭体检的成熟门店毛利率约为40%,按照公主坟店的规模,投资回报周期约为5.95年。而规模较小的二级城市门店,回报周期可控制在4年以内。即从获得加盟资格开始门店装修,到收回投资仅需4年。
根据测算,慈铭体检北京和上海的成熟门店年接待量在5万人以上,省会城市如成都、济南,年接待量也接近5万。金华等非省会城市每年约接待2万人。按平均每人最低300元的费用计算,二线以上城市门店做到1000万元的年收入绝非难事。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