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他不是首富——目前湖北人似乎都知道“首富”是东星集团的兰世立;在湖北富人圈中,他也不是最有名的,相比人家兰世立排山倒海式的大动作,他算得上水波不兴,有关他的公开资料零星稀少,孝感之外几近隐形。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湖北慈善第一富”——从胡润慈善榜到福布斯慈善榜,他余汉江榜榜有名,且福布斯慈善榜还位列第十。
我们无法以常理去解读余汉江,我们只能先去了解余汉江。非常有意思的是,余汉江的“隐形”没能阻止他的“上榜”,而他“上榜”后的“低调”反而强化了媒体解密的冲动。
这个富豪原是常务副市长下海
浊浪排空,惊涛裂岸,滚滚洪水来得陡,时间长,将整个江汉平原淹没殆尽。为了逃难,湖北省汉川市湾潭乡农民余常勉一家随乡亲们都搬到了汉江大堤上,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生活已经够艰难的了,可余常勉的第三个孩子偏偏在这个时候降生。为了纪念1954年这个大灾大难的岁月,余常勉给孩子取名“余汉江”。由于家穷,奶水不足,襁褓中的余汉江,竟然日夜不停地哭闹了一个多月。
那年月,为了多挣几个工分,补贴家用,余汉江的姐姐和哥哥分别只念完小学和初中就辍学回家务农。余汉江后来亦未幸免,也只念完了初中就辍学回家务农。“半夜梳头,鸡叫饭熟”。一家人勤扒苦做集中供养弟弟读书。但是在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左时代,你干得再多再好,也没法得到得更多。“难道就这样一辈子窝在农村?”天生好动、敢想敢干、爱广交朋友的余汉江,那时候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出路。1970年,余汉江应征入伍,他想通过这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1975年,余汉江退伍回家待业。1976年就碰到原孝感财贸学校(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到汉川市招收知识青年和回乡青年入学。经过推荐、考核,余汉江作为回乡青年成为其中幸运的一员。尽管只是一个中专学校,但原孝感财贸学校当时却堪称孝感的“清华大学”,孝感的党政机关都在这里要人,就连湖北省直很多机关也都跑到这里来要人。原孝感财贸学校党委书记袁胜先说,余汉江是幸运的,他是最后一届被推荐上学的,从1977年开始,国家就恢复了高考制度。
在学校,余汉江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之外,还很主动、很热心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余汉江慢慢地就成了学校未经指定或者任命的专职宣传员,不论班级里出黑板报,还是学校里出宣传刊,都少不了余汉江。袁胜先说,那个时候的学生干部一当就当到毕业,如果是像现在这样每年通过选举换一次届,余汉江肯定会被选为学生干部。
原孝感财校毕业后,余汉江被直接分配到了建设银行原孝感地区分行工作,他在计划科里从普通科员干起,一直干到科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