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力发电站很多,但是每到枯水季节,湖北电力供应仍然十分紧张,到处都不得不拉闸限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1986年底,国家拟在湖北投资新建一座火力发电厂,地址就选定在地处汉江边的湖北省汉川市。为了配合汉川电厂的建设,建设银行原孝感地区分行准备在汉川单独设立一个分支机构——建设银行汉川电厂支行,余汉江被派到这个支行出任第一任行长。回到家乡,余汉江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更是得心应手。随着电厂建设进度的加快,资金流量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配合电厂建设,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将汉川电厂支行收为省里直管,并将其由正科级单位升格为副处级单位。余汉江的职务、级别也很顺理成章地得到升迁,由过去单一的电厂支行行长升格为建设银行原孝感地区分行副行长兼电厂支行行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按照中央提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原孝感地区(现孝感市)开始在全地区范围内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年富力强、有知识、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充实到党政机关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时年三十六七岁的余汉江各方面条件都很符合,工作上也很出色,又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他被选拔到原孝感地区孝感市人民政府(县级市,现孝感市孝南区)任常务副市长。
从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到后来出任原孝感地区孝感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余汉江的仕途可谓顺风顺水。现孝感市一位老领导告诉《商界名家》记者,当时余汉江是原县级孝感市“四大家”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按照余汉江的工作经历和当时政治上的那种发展势头,前途无量!
1992年8月,时年仅38岁、已经在原孝感地区孝感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岗位上历练了一年多的余汉江,主动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领导职务,下海了。这连当时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都惊诧不已。一时间,常务副市长余汉江辞官下海的事情成为了当地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余汉江年轻气盛,和领导班子中其他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市长的关系处理得不好,被迫辞职;也有人说,余汉江不屑于只是当一个副市长,尽管是常务副市长;还有人说,余汉江当时欠了一屁股债,一时又无法还清,不得不辞官下海赌一把;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有人不解,有人扼腕,有人敬佩。据多年后余汉江一次公开的说法是:“行行出状元,条条蛇咬人。”那几年,身在官场,思想并不安分,自觉个人爱好与能力更适合经商,所以他才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辞官下海,投身于房地产业。
对常务副市长辞官下海,社会上难免流传一些猜想:是不是想利用台上编织的关系网,为自己开方便之门,争取优惠政策,赚取高额利润?然而,辞官后,余汉江却带着包括他胞兄余汉生在内的10余个人,南下投资开发正热火朝天的海南,开始了他艰辛的创业之旅。
本土地产商也有过南征北战
初到海南,余汉江就注册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筹划着在海口市开发一个居民小区。尽管此前当过常务副市长,但身在异地无亲无故,要找到一块用以开发的土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几经周折,余汉江采取联合开发的办法,从海南百货公司搞到一块地。说是联合开发,实际上是海南百货公司出地、由余汉江出资进行开发,建成后余汉江将其中的一部分房子交由海南百货公司所有,这样房地产开发的所有风险都由余汉江一方承担。正是这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地,成就了余汉江宏伟的事业。余汉江的哥哥余汉生说,余汉江带领他们南下创业,具体筹备了多少启动资金,他并不清楚,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块土地作为抵押,才到银行贷到了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当时国家有关政策上还不完善,那个时候搞房地产开发,不像现在要具备足够的启动资金,只要你想办法弄到一块地,拿着这块地的土地证就可以到有关部门办理房地产开发的有关手续;有了有关部门楼盘开发的批复,一方面可以对外出售楼花,一方面还可以到银行办理开发贷款;拿着出售楼花和银行开发贷款盖房子;房子盖起来后,以按揭的形式出售,从银行拿回房子销售款(一小部分为买房人的首付款)偿还此前在银行的开发贷款。
“从前人求我,现在我求人。”创业之初,余汉江尝遍了求人的苦头。准备开发的居民小区所有手续都办完了,最后按正常程序找有关部门负责人签字,可对方就是不给办,也不说明原因。无奈中,余汉江便天天拿张报纸,垫坐在对方上下班的必经之处,一连坐了好几天,弄得“铁石心肠”的那位负责人也不好意思,这才给办了。有时到部门办事,上班时,人家不理睬,下班后,他还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说好话,一“缠”就是一个星期。
以前当官时,没少操心,下海创业,凡事都须身体力行,感受完全不一样。
工程开工后,要验收打好的地基桩孔,办法是通过查看桩底的土样,判断是否挖到了“实底”、是否合格。可每个桩孔十几米深,形如煤井,有塌方之险,质监人员不愿下井取样,早已没有了“常务副市长”之尊的余汉江,顾不得许多,捋起裤管亲自下井查看。98个桩孔的取样工作,都由他一人冒险完成。
该项目正在进行时,正盛传国家将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为不让千辛万苦争取来的项目泡汤,余汉江吃住都在工地,没日没夜地赶进度,硬是抢在政策执行前,将项目“煮成熟饭”。余汉生回忆,那个时候为了抢工程进度,他们经常通宵达旦地干,半夜时分,余汉江和工人们一样,两个皮蛋、一袋花生米和一瓶啤酒就是他们的夜宵。
工程完工后,余汉江又想尽各种办法快速促销,将房子迅速脱手。余汉生说,当时他们开发的房子卖到了三千六七百元每平方米,不到一年的时间,近千万元的利润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两个月后,海南的房地产开始全线崩盘,价格一路狂跌,很多比他们早些时候进入海南创业的房地产开发商都为此深陷其中。
和他被推荐上中专一样,余汉江用他过人的胆识赶上了海南房地产开发的末班车。正是这趟末班车,才使余汉江掘到了足以让他后来发家的“第一桶金”。
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了,余汉江休整队伍杀回家乡继续创业。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杀回湖北的1993年——1997年的这段时间,余汉江并没有继续他的房地产开发事业,而是当起建筑商,做起了“双包”(包工、包料)工程。据说这段时间余汉江在孝感注册成立的是一个叫“远大”的建筑公司。这段时间,余汉江和他的远大建筑公司做的工程倒是不少,有汉川市人民医院制剂楼、汉川市邮电局宿舍楼、汉川市公路段宿舍楼、汉川市移动通信公司办公楼装修工程……还在武汉市做了一幢同济医学院学生宿舍楼,但并没有赚到多少钱。据说余汉江做“双包”工程的利润还不到工程总额的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