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里找 网上淘 全乱了
在实体店看好商品的款式型号,回家转投网店购买,既不用担心号码款式不合适,又可以享受相对便宜的价格,这个“线下选、线上买”的群体让实体店颇为头疼。如今,这个群体已经扩展到家具、家电、图书等诸多领域。看似是占小便宜,实则折射出实体店和网店之间对客源的争夺战。一些实体商家甚至感慨:“这生意没法做了。”他们也绞尽脑汁开始反击。
逛商场
手写价签盖货号 图书穿上塑封套
日前,记者在来福士三层的collect point专卖店无意中发现,所有衣服的吊牌上都有一个手写的价签,不仔细看会误以为是商品打折之后的价格,而实际上这些吊牌上都已经有打印好的价格,有些价签上的手写价格和打印的价格甚至完全一样。记者仔细查看发现,秘密在于这些手写价签的位置,它们盖住的正好是吊牌上印着货号的条形码。记者留意到,其中有一些手写价签有被人撕过又重新粘上的痕迹。还有消费者反映说,有的品牌直接用不干胶粘住货号,甚至直接拿掉商品吊牌,感觉十分不方便。
类似的“不方便”也出现在书店,给书包上一层严严实实的塑料“外衣”,这一做法越来越流行,但读者想了解一下书里的内容却变得非常困难。记者在凤凰汇购物中心地下一层的书店看到,眼下热卖的莫言的十几种新书被摆在了显著位置,但都无一例外被塑封了。一位读者拿起一本塑封的图书刚准备拆封,便被店员及时制止。店员给出的解释是,很多书里有光盘,塑封以后可以防止丢失。被制止的读者则失望地告诉记者,看不到书里的内容就没有办法判断值不值得买,只好作罢,“包上塑料封套的书越来越多了。”
在另一些商家,消费者则能感受到导购“过分热情”的服务。在北三环一家商场女装专柜工作的小吴告诉记者,按照公司的要求,客人试穿外套等不需要进试衣间的服装时尽量“贴身跟随”,顾客去结账时也要寸步不离,“我听说有的品牌要求导购必须把票据拿在自己手里,陪着顾客排队,直到轮到他才把票给顾客。”消费者王女士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她独自去某商场购物,进了试衣间后,导购不停地在外面询问大小是否合适、需要不需要换颜色,“根本没法集中精力试衣服,热情得过头了,试衣间也算是私密空间吧。”
“我们也没办法,很多人试完衣服感觉挺满意,但一看价签,直截了当地就说太贵,要去网上买。”昨天,银座MALL欧时力店的一位导购一语道破了商家这些“不为顾客着想”做法的原因。她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前天下午接待了两名结伴而来的年轻女顾客,试了七八件衣服,还问了很多细节问题,她跑前跑后忙活了半个多小时,但最后一件都没买,“她们走了我还得把这些衣服都一件一件叠好,挺郁闷的。”
这位导购抱怨说,有些顾客会试个没完,有些顾客只看款式,对导购来说,后者就算是帮大忙了,“至少不用我们叠衣服。”对网上盛传的拿掉吊牌和用不干胶粘上货号的做法,她觉得现实中不太可能那么做,因为入库和销售统计都要用到上面的货号,如果真那样做的话,连每晚的结账盘点都得先把吊牌恢复原状才可以。对于“过分热情”的服务方式,这位导购表示可以理解,不停询问是为了不让顾客在试衣间捣鬼,陪同结账是为了不让顾客中途溜走,“如果顾客通过这些手段记住了商品的货号,再去上网买就非常容易了。”她最后抱怨说:“我们工资挺低的,没有销量就没有提成,长期下去,这生意都没法做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