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巨头:择机出手
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当前的市场状况找出答案。今年4月以来,我国成品油进口量连续攀升,7月份达到最高点,其中进口柴油97万吨,汽油60.61万吨,自5月份起中国首次成为汽油净进口国。
然而,消费需求却因6月份成品油提价有所抑制,市场趋于平淡,国内成品油库存高企,销售压力增大,部分油库出现“憋罐”迹象。有石油交易商称,9月份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将暂缓石油进口,并开始一度中止的汽油出口。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石油企业宁可顶着巨亏压力,在高油价下加大进口,反而在油价回落时减少进口,甚至重新出口?诚然,这其中由国家政策的因素,同时也暴露出国内石油储存能力不足的弊病。当前高库存、低油价的形势是不是酝酿着石油商业储备的良机?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8月7日在泰国曼谷出席地区能源安全对话时表示,每桶120美元的油价依然很高。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才能确定当前的价格是否已经足够低,是否适合企业做商业储备。 石油专家韩学功说:“原油价格受地缘政治、库存、投机、产量等因素影响,越来越难以预测。如果油价继续上扬,企业因商业储备带来的损失不是一个小数字。我个人认为,现在不是大量商业储备的好时机。”在他看来,两大公司建立自己的商业储备公司,更大的目的在于满足自身商业运营需要,用于企业内部资源调节,应对市场变化。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认为:“中国石油储备不应该因价格波动而受影响。”企业可以配合石油进口小量购买,同时降低了石油储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石油价格是石油战略储备的最关键要素,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石油储备的风险。因此,较可行的策略是国家和企业研究制定石油储备采油的价格区间,价格高就多买,价格低就少买。力促石油储备进油的‘常态化’。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2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