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还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接班人计划”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态度,将“交出指挥棒”的时间模糊化。
富二代接班问题并不是一个能够一拖再拖的问题,这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未来命运,如果仔细研究这些民营企业在传承问题上的做法,就能看出这些企业将来的归宿。
大中电器不得不卖,而将自己一手做大的企业拱手相让,并不是民营企业家们心甘情愿的事情,真正的原因被很多人忽视了,那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这也许是目前面临接班问题的企业家们能够想到的解决办法之一了。
富二代是否已经准备好传承家族事业的足够能量?这也许是所有人包括那些寻找接班人的企业家们想知道的。
直观富二代
改革开放30年,一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他们往往成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代名词。相比传了几代的国外“百年老店”式的家族企业,中国的家族企业都很年轻,历史最长不过20多年。当初带着一家人、或是亲戚朋友打下“江山”的创始人,如今大多数依然牢牢把握着指挥棒,即使在一些已经引入第二代的家族企业里,第一代对年轻的第二代还不完全放心,继续扮演着“垂帘听政”的角色。
之所以是这样的状况,据我观察,大多是由于目前富二代们的状态参差不齐,特别是年龄跨度比较大,年纪大的有30多岁或更大,小的才刚刚十几岁。
年纪较大的富二代已有完成接班的。比如河南的三全食品,陈南兄弟俩已经完全接过父亲的班。也有突发事件后接班的情况,2003年山西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海仓突遭枪杀,当时儿子李兆会在澳大利亚读大学,只有20岁出头。爷爷坚持让他回来接班,而不是他的两个叔叔。正常情况下,最好给下一代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如李嘉诚培养其儿子,从小旁听董事会会议,海外读书回国后,先回公司轮岗,到27岁当总裁助理。如方太集团的茅理翔,在儿子35岁的时候开始逐渐接班,并采取“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原则。
另外,企业家们困惑的最重要的是——富二代们总体历练有限,工作领域狭窄,管理经验不够,很少有富二代在跨国公司等顶级企业就业并学习到管理经验。
由于富二代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自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大相径庭。姜还是老的辣,历练多风险小,但大部分富二代升迁速度飞快,进入高管也就三五年时间,有的只有25岁左右,相对经验欠缺,对企业的战略意识淡薄,还是比较容易出现差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