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外汇资金流入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个新问题。就在10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但境内外居民和企业并不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或意愿维持本币币值稳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外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1500亿美元以下。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政府认为,持有充分的外汇储备既能够满足支付进口、偿还外债等传统需求,也能够在本币面临冲击时干预外汇市场,维护金融稳定。在东南亚危机爆发前,由于中国国内外汇资产相对短缺,中国政府实施了“宽进”的外汇管理策略。危机爆发后,为了防范资本外逃,中国政府加强了“严出”的外汇管理措施。“宽进严出”的外汇储备策略在当时是有效和恰当的。但现在看来,以外汇储备对抗击冲击的作用可能被夸大了,应对危机更根本的的方法在于及早纠正国内外经济失衡。
然而世界变化的速度太快了。不到十年时间,中国就由一个外汇短缺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头号外汇储备持有国。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和风险也日益凸现出来。美国国债的低收益率(4%左右)与中国引入FDI的收益率(超过20%)之差折射出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美元大幅贬值导致的外汇储备资产国际购买力缩水凸现了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由于外汇占款不能被央行充分冲销(因为冲销的成本越来越大——央票的市场利率越来越高),导致国内流动性泛滥和信贷旺盛,推动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解决上述问题,成立中投公司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固然是一时之选,然而根本对策还是要积极进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国际失衡,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这便是外汇管理条例的修订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