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分离”经适房面向全体城镇居民
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市政府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在规划、建设、出售、使用、回购及监管等方面的制度,确保其社会保障的性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采取“房地分离”的经济适用住房建管新模式,即购房人只享有房屋所有权,不享有土地收益、处置权。在价格构成上,购房人只承担房屋的基本建安费用、相应的配套设施费用和税费,与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共有产权。
出售时购房人与政府按产权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在适用对象上,应该是面向所有的城镇居民,首次购房的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需要,购买一套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标准化配置的住宅,做到公平普惠。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以往经济适用住房与市场不接轨、“有限产权”界定难、退出机制难以操作等弊端,还可以大大降低监管成本。
符合条件流动人口采用新户籍管理模式
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在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保护。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结构的分析研究,对那些已经在京拥有合法所有权住房、具有稳定职业和收入、连续居住并缴纳社会保险金达到一定年限,符合一定条件的流动人口,研究采取新的户籍管理模式,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北京。
农村城镇化要“一变四有三进”
市人大常委会建议,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城镇化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变四有三进”,即:随着农民集体土地性质功能的变化,使农民有住房、有新型产业、有稳定就业、有新型经济组织的股权,进入与城市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进入股份合作制的新型经济组织。
北京市政协建议加大外来年轻劳动力户籍开放
2010年07月19日据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程义峰)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最近通过“关于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案。建议案提出,首都北京应改善人口结构,以紧缺技术工种以及对北京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标准,适度加大对外来年轻劳动力的户籍开放力度。
据北京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刘汉湘介绍,北京市近年来人口压力日益增大。2009年底首都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6万人,新增人口中七成来自流动人口。如不进行有效控制,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将达到2300万人。人口膨胀导致能源供需矛盾与日俱增,比如密云水库实际蓄水量仅10亿立方米左右,可动用库容能力接近丧失。
建议案建议,引导支持中心城功能向城市发展新区转移,制定中心城中央、市属单位和文物保护区人口外迁的优惠政策,提出新城新增人口中人口的比例要求;并建议将人口评估环节纳入重大决策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出台过程中。
刘汉湘说,首都“十二五”规划目标应由人口数量向数量与结构并重转变,规划对象应由户籍人口转为常住人口。与此同时,合理调整高校结构,控制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尽快制定出租房屋的最低人均面积、环境卫生、安全、防火等基本标准,全面推行出租房屋租赁合同登记、治安、安全、计生等综合管理责任制度;加强对生育政策的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逐步建立实有人口管理体系,实现对全市人口的实时动态监测。
刘汉湘表示,应加快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制定实施,以居住证作为享受流动人口出租公寓、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凭证,以劳动就业、遵法守法、投资纳税等相关信息作为户籍改革参考的重要依据。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6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