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创业历史的完整解构
cye.com.cn
时间:2007-6-14 10:07:02 来源:创业网cye
作者:秦瀛 我来说两句 |
|
 |
|
硅谷的特色就在于它孕育了这些企业,许多当年对硅谷的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所组成的小网络,如今已经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在那里,所有人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些联系。他们可能曾是一家大公司的同事,比如英特尔或惠普的同事;他们可能是校友,斯坦福的同班同学;他们可能同属于某个族裔或某个团体,如邓锋就曾是华人科技组织华源协会的会长;硅谷人或者是同行,如芯片设计师、风险投资家;他们或者得到了相同投资者的投资……
这种相互联络的社会网络形成了特殊的硅谷文化,融入其中的最好方法是遵从硅谷盛行的商业哲学:鼓励开放、学习、信息共享、创意共生、灵活性、互相反馈及对机会和挑战的迅速反应。在良好的游戏规则、精英文化、开放商业环境、专业化商业服务等共同因素推动下,硅谷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支持持续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充满活力的栖息地。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硅谷,邓锋遇到了清华大学同宿舍同学、在思科工作的柯严。1997年,邓锋在打篮球时又结识了第三个伙伴谢青。当三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凑在一块的时候,已经开始盘算着NetScreen的模式。开始的时候,三个人都没有辞去各自的工作,而是在邓锋家的车库里,每周六就创业项目碰一次,后来每周两次,再后来每天晚上都见面。
三个年轻人选定的创业方向是做网络安全产品。他们认为,尽管当时世界上有30多家公司做网络防火墙,但以软件的方式使防火墙大大降低了网络速度。“Cisco在路由器方面的成功告诉我们,将防火墙、VPN、网络带宽管理等功能全部集成在一个统一结构的硬件平台中,是网络安全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邓锋指出。
硅谷就是这样,因为人员的流动性使得技术的边界是相互渗透的。在大公司的示范作用下,创业者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被复制的商业模式,同时运用创新思维重新组合既有技术模式成功创业。邓锋将这种硅谷式创新称之为“破坏性技术”,他对此的理解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
“破坏性技术”并不是邓锋原创的创新思想。虽然硅谷在二十世纪90年代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创新地位,但也为这一荣誉付出过深刻的教训。在硅谷,关注度最高的失败案例是乔布斯和他的苹果电脑。
斯蒂芬·乔布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CEO,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凭借着极富想象力的创新意识,苹果公司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推出了非常卓越的个人电脑产品。可以说,苹果电脑是那个时代在技术、性能、样式等方面都十分出色的产品。但遗憾的是,固执的乔布斯没有将苹果电脑在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错失了将苹果技术确立为行业标准之后,苹果电脑的设计理念与技术优势被英特尔与微软的联合体打败。当1995年微软推出视窗3.0时,就注定了苹果电脑只能走下坡路,乔布斯当时也因此被自己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2页 1 2 3 4 5 6
|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