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断攀升的能源价格以及日趋严峻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中国长期依赖出口以及高能耗产业的增长模式将不得不转变。从长远看,加大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力度、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引导经济向第三产业纵深、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拓展,是实现国家经济与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由1997年的不足700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超过3300美元。然而,伴随而来的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发展面临着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减轻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态势的同时,如何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与利用,有效缓解与最终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笔者经过相关的研究,试图在三个方面寻求答案:其一,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到底还有多大的节能潜力?其二,在当前生产率水平下,高速经济增长的能源代价有多大?其三,节能的路径如何选择?
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纵观1994~2007年经济与能源的发展现状,中国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能源需求迅猛高涨。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7.45亿吨标油,超过俄罗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近几年,中国的最终能源消费出现大幅增长,从2002年的6.2亿吨标油,到2006年12亿吨标油,四年将近翻一番 ,仅次于世界头号能源消费量的美国。
另一方面,能源供给面临巨大挑战。国内方面,首先,自有能源储量日渐枯竭,形势严峻。根据地质部门第三次煤炭预测统计,中国现已查明的煤炭资源量为6769亿吨,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已占用1916亿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为4853亿吨。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中,精查储量810亿吨,其中,目前可选用建井的储量为227亿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