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交易:向市场要效益
内部交易是协调一线经营团队和二线服务支撑团队之间矛盾,确保网状结构平衡稳定的一种有效机制。我们做内部交易,也产生过很多问题,刚开始是弊大于 利。利处在于,各自都想把自己这块做好,改变了大锅饭心态。问题在于,人人都想把自己提供的产品、服务定个高价,结果互相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举个最简单 的例子,公务用车,车辆管理部门要价二百元每趟,用车部门说要价这么高,那我还不如去找出租车,结果二者都要整改。后来的做法是费用计入个人账本,就有效 解决了这类问题。再举个例子,过去内部团队接待客户,申请的接待费用就是应该支出的费用,多或少缺乏灵活性。但是现在接待客户的费用是要与项目可能带来的 收益挂钩的,假定这个项目必须赚十万,接待客人花五万还是五千由团队自己决定,如果多花五千,项目会多赚两万,为什么不花呢?如果节约了一点费用,但项目 没做成,那就连分利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种做法我们叫做超利分成,没有获得利润,一切都不存在。第一要完全和个体收益相联系,第二要完全市场化、向市场要效益。如果放在开放的系统中来检验,不能从市场上获得利润,内部交易是没有价值的。
能本管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企业管理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当前的能本管理时代,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能本管理更多地强调每个人、每个团队的创造精神,如何得到有效 实现。实际上,网状平台更有利于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并不是用素质较高的个体置换素质相对较低的个体就能完成的,而是说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问 题,如何在当下这个时代有更大的竞争力。
英国《经济学人》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个是大规模定制,一个就是职能管理下的无人化。现在海尔生产线上的工人很多,我们做过一个试点来减少工人人 数。一条需要45人的生产线,精简到5个人来做,其间做了很多工作,人员素质也有相应的提高。现在效率是原来的10倍左右,但是,有足够的市场订单来支持 生产线的CYe运营吗?如果需要不断地变换产品种类,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效率还能不能保证?生产不同品种,就需要换模具,换一次20分钟,效率就没了,这又 催生了模块化。一个模块至少保证可以变换十个或者是二十个型号。这就是能本管理,不局限于个体素质提高到多少,而是一个系统整体的协调。
这个项目折腾了很久,也花了不少钱。如果看作技术创新项目,那它是成功的,可以开庆功会了。但这条思路是错的,这应该是个市场项目,要满足用户个性化 的产品需求。如果这条线的高效率仅仅局限于单一产品,那它可能是一个鸡肋。德鲁克说企业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概念,就是创造顾客。归根结底,搞能本管理, 提高效率是要对市场有意义的,要能使企业在这个时代更有竞争力。
语境:互联网时代的管理
中国企业发展得非常快,举世瞩目,但我认为,不存在中国自己的管理模式。首先,中国经济是追赶型经济,日本、亚洲四小龙就是这样的。第二,管理上基本 是拿来主义,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改革开放初期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后来引进设备,走了很多日本曾经走过的道路,管理工具也都是拿来的,包括全面质量 管理、六西格玛、平衡计分卡等。
现在,为什么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还有欧洲的商学院都来研究海尔?为什么日本的商学院拿海尔的自主经营体和阿米巴进行比较?是因为在适应互联网时 代的管理模式上,全世界都没有成熟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实践还比较多,像海尔这种几万人的大型企业很少,挑战和风险都很大, 甚至可能毁于一旦。用加里·哈默的话说,他没有见过其他先例,因为要做的是颠覆性的事情,稍有闪失就会彻底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非常 大的机遇。
中国必须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了,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让大家真正地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中国企业还是等在那儿,结局难以想 象。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政府部门不为所动尚可理解,但国内企业也好象无所谓,像没有看见一样,这实在不行。就像禅宗六祖慧能在广州法兴寺和印宗法师很有 名的风帆之争,两派争论不休,一边说是庙里的帆在动,另一边说不是帆在动,是风在动;慧能后来被追杀时还说过一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当此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汹涌之时,要看中国从政府到企业心动不心动,如果心不动,那就太可怕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