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圆桌]VC的“中国式生存”
2007中国创投融资高层论坛
时间:2007年8月15日 地点:北京长安戴斯大饭店 主持人: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嘉宾: 李建光 IDGVC合伙人 宋安澜 软银中国创业投资 有限公司合伙人 王 树 鼎晖投资合伙人 周树华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
1 角色定位
秦朔:VC、PE,股权进去很快退出管也不用管,人家给你创造很多价值,所谓最高境界是不管,我想问的是,你们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样的? 李建光:其实刚才秦先生问的话,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把钱给别人,就等着收获。我昨天经历了一个案例,我们投资的一个公司,两年了,每一次我跟他交流他都说没问题,全是好的消息,但昨天我刚刚从外地回来,他一连给了我超过十个坏消息。所有的东西大变样,对我们来讲是完全吃惊的消息。 我们特别特别希望,我们投了公司,我们什么都不管,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好了,我们靠我们的钱最后收到回报。那这样的情况大概10%都不到。 第二种公司还好,告诉你好消息坏消息,也告诉你大家同心同力,把好的发扬光大,把坏的想办法克服。大概50%的投资对象、投资公司是这样的。 很可悲的就是剩下的20%和30%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整天告诉你好消息,最后来一个你不可预期的意外的坏消息。这样的公司往往都是我们最终投资失败。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职业,每天都生活在极度的不确定性、极度的焦虑中。一方面,希望知道企业,我们所投资企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始终得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期待、等待,或者是遭遇这种不幸的消息。 所以,我个人觉得,牟先生那个时代跟我们不一样,作为VC,我们的生活质量非常非常差。我们大概10%的时候有机会来享受这个成功的喜悦。大概90%的时间在处理各种各样头疼的问题,所以他的说法应该是不对。 宋安澜:我非常同意李先生的观点,管是一定要管的,不管是个梦寐的境界。软银在中国是2000年开始投资的,我们主要集中在初创阶段和扩张阶段。因为比较小,它刚刚起来,所以尤其要管得比较多一些。我们通常投进去以后还会放很多所谓的资源,我们不光投钱,包括帮它找商机,或者是后一轮融资。特别是在这些初创阶段,他们需要很多辅导,另外,中国企业一些财务上的东西都会比较乱。我们这个基金里头最大的一组人,就是财务,要帮他们做梳理工作。所以说,这样管下来的话,我们的结果还好,2000年投下来的话,现在差不多第一个基金也是7倍了。第二个基金目前正在开始投。 王树:他们把自己的酸甜苦辣都讲了,我们也差不多。我补充一点,投资是跟人打交道的,是人的问题。而人是最讲不清楚的,什么人都有。创业者和投资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脾气。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这个就可以演化出无穷的情况出来。对我们的很大影响就是,你要做一个项目的时候,双方要互相理解。 风险投资和创业者之间是什么?是两口子。两口子开始好得如胶似漆,最后又吵又闹又离婚,什么都有。也有一直白头到老,挺好的。 知人善任,你搞清楚这个人他的本质是什么,你能帮什么,帮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帮,用什么方式来讲话,这些都没有一个模式可以讲的,都是一种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