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还是魔鬼?
天使投资之所以被称为“天使”,就在于这类投资行为往往寄托了投资者个人的一些美好愿望。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天使投资失败的概率甚至比创业投资还要高。在美国,甚至在刚刚投入资金时,就有三分之一的天使投资人认为他们的投资可能会失败。
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天使投资项目当中,失败的案例也并不鲜见,而且就算是那些具有丰富创业背景的天使投资人也未能幸免。WebEx创始人朱敏的经历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单纯出于帮助中国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愿望,朱敏曾经在国内一家软件公司做了几年的股东。不幸的是,由于商业模式不够成熟,朱敏投入的几百万美元最终还是打了水漂。
如果说由于商业风险而导致的投资失败,天使投资人还是能够接受的话;那么由于创业者个人的败德行为而产生的投资损失则是投资者所无法容忍的。但是由于距离遥远,一些国际投资者在中国进行投资时还是难以完全避免“被骗”的命运。硅谷银行国际创业投资部高级副总裁关达强,就表示自己曾经给国内的一家企业投资了50万美元,后来却连这个企业的人都找不到了。
反过来,站在那些真正创业者的角度,最为担心的就是获得投资后投资者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横加干涉。如果再碰到一个对企业所在领域并不熟悉的投资者的话,企业面临的无疑将会是一场灾难。在一个缺乏所有者文化的国度里,国内投资者对于控股权的偏爱和天使投资要求的少数股权特性也是相悖的。
这也是我国天使投资人难以大量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去充当天使投资人就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成败其实已经并不重要。”林富元说,“政府参与的更大意义就在于营造一种适宜天使投资发展的文化和氛围”。
2006年,林富元自己则计划以天使投资联盟的方式投资中国企业,就像在美国做的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