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的“进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个股市,如果长时间内没有新的公司上市,这个市场就是个“伪市场”,因为股市本身是一个企业进行融资的平台,没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它也就丧失了融资的本质。但在过去,IPO又往往被股民们冠以“圈钱”的骂名。
正如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601857.SH)上市的第一天,就以48元的高价让机构兑现了暴利,却套牢了众多中小投资者,直至现在,中国石油的股价也只有13元左右,距离解套遥遥无期。
而对于这次IPO重启,“监管层似乎很积极”。上述分析师称。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审议通过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当日,证监会便公布了该办法,并定于5月18日施行。
受《管理办法》颁布的影响,5月18日,股市出现大幅震荡,到5月19日收盘,上证指数上涨42点。
《管理办法》从通过到颁布,只用了2天时间。而之前从4月29日公开征求意见,到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半个月。
“监管层的速度很快,他们的行动也的确是在"呵护"市场。”中金证券金融分析师卢芳亭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其实之前人们关注的谁是第一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管理办法》能否在这个第一单上把上市定价等问题顺利解决。
卢芳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长期以来,在新股发行制度中,一直存在的内幕交易、利益不公等体制问题始终难以解决。“据我得到的信息显示,就在IPO重启前的一周,监管层包括沪深交易所以及行业协会都曾广泛的和业内人士交换意见,并表示一定要重启市场的融资功能。”
就在《管理办法》颁布的当天,沪、深交易所相继修订了《股票上市规则》,并于5月19日正式发布。在这个新规则中,首次明确了交易所拥有对股票上市、暂停和终止上市的审核权。
按照现在的游戏规则,中国的企业进行IPO的路径是这样的:得到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核准→得到交易所上市委员会的复核与交易所签订上市合同→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