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此前,中国企业的上市之路里并没有交易所的权力身影。
据介绍,中国证监会对企业上市最早实行的是额度制,后来转变为审批制,而后又由审批制再转变为核准制。“现在,证监会主要对拟上市企业进行合规性审查,而所审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则交由中介机构把关。”上述分析师称,“在国际上,股票交易所都已经由会员制改为公司制,并且掌握着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的全部审核权,这次变化意味着中国证监会下放了自己的部分权利,这算是一个进步。”
IPO的“维新”
随着IPO的重新启动,本应该激动的券商们却没有那么兴奋。因为改革后的新股发行制度,“新股不败”的神话即将破灭。
安邦咨询金融分析师高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所谓的“新股不败”,就是指过去的新股发行制度很容易造成新股上市首日股价虚高的情况,而在这背后,则是股市的询价环节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很多新股上市后的变现情况可以看出,在股价虚高的时间内,不少中小投资者接盘,新股股价会大起大落,结果便是散户损失惨重。“而这种损失本可以避免。”上述分析人士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述情况,今后会有所改善,在新的询价制度中,管理层不再对新股发行价提出指导标准,完全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进行撮合。“因为只有经过博弈的结果,才是双方认可的表示。”陈建认为,询价从行政指导变成了市场化的博弈,有可能出现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所以,券商对上市公司的询价真实性会提出较高要求,因此机构投资者虚假询价的情况会到严格控制。
一直以来,一、二级市场巨大的差价使得中小投资者一直遵循着机构制定的游戏规则,毫无还手之力。从新股首日涨幅来看,近几年的新股上市首日有接近90%的概率涨幅超过50%,还有1/3的新股首日涨幅在50%至100%之间,约8成的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40%至300%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