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动漫产业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也几乎被一些专业的资金垄断了。
“现在,甚至是中型的动漫公司,也不敢直接开发动漫,”徐文明说,现在中小动漫企业的运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以前围着内容转,变成了围着资金转。
但是,这些投资都是一次性的,“动漫人物的知识产权形象、公司的股份一概不要,只是直接买断,一口价或者按时间买下来,几乎没有长线投资了。”徐文明说。
“动画按流程有建模、材质、动画和渲染等几个步骤来的,每个步骤都作为收费依据,一般一集有15分钟,收费在10万~15万左右,如果是私人团队,那价格就更低。”宋齐告诉本刊记者,这就是业内主流的,按成本核算出的动画片价格。
知识产权和创新的价值巨大,但因为创意绝佳而卖个高价的例子是少之又少的,“现在的动漫公司,就像装修公司,买装修送设计,卖的还是体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动漫产业最早被称为“创意产业”,而创意产业真正的意义在于,将知识产权作为价值的核心,而绝非目前国内的“买产品送设计”。
现在,动漫产业的股权融资也走入了这样的怪圈:“如果人家愿意买你的股权,那就说明你的片子拍得好,你的公司有名气、有市场,但这时候你是不缺钱的,至少不大愿意轻易出售股权;而愿意股权融资的企业,却都只有技术,苦于没有把技术变成好产品的资金,他们往往又得不到投资,因为现在动漫公司最主要的利润,就是拍片子赚钱。”宋齐说。
很多小企业因此走上了傍大腕的“第三条路”,比如,“找个知名的导演,拍个动画电影,如果忽悠成功,依仗他的名气就容易拉来投资”,或者,“去游说气象局之类的单位,让他们投资个卡通版的气象预报专门给少儿看,如果谈成了,公司也就可以活下去了。”宋齐说。
根据2008年中国动画学会年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动漫生产机构就从2005年底的500家左右,飙升到5473家,也就是在那次年会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胡占凡提出“国产动画的创作思维方式要转变”。
丢掉了原本应该最大的一块蛋糕
这样的状况,让动漫产业丢掉了“原本应该最大的一块蛋糕”,那就是衍生品的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