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360的技术人员很郁闷,一方面要遭受对手的嘲笑,一方面底气也不足——大家觉得是为了周鸿祎的喜怒哀乐而做的产品,只是个小玩意。周鸿祎就鼓励技术人员说,“这个世界上技术没有高下之分,产品没有大小之分,最后你只有一个市场大小之分。那怕你就写了几行代码,你能解决中国几亿人的一个事,这事就是一个大事儿。你写了一亿行代码,最后这产品就只有一个人用,这事也没意义。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无意中,周鸿祎这句鼓励的话却成为360用户体验创新的一个基因。
3、一个不起眼的微创新:清理垃圾。2007年,360经常遇到用户的抱怨:电脑运行太慢。事实上,用户电脑里的流氓软件、插件问题解决之后,用户仍然感觉到运行速度很慢,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注册表垃圾、磁盘垃圾太多。
360就做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功能:清理垃圾。这一功能竟然成了360用户的杀手级应用,因为用户不可能每天都遇见病毒,但是每天都会使用电脑,就会制造电脑垃圾,就会影响电脑速度,“清理垃圾”因此大受好评。受这个思路的启发,360做了一系列跟安全无关的功能,比如清理痕迹、软件管家等,也备受专业人士嘲笑。
嘲笑声中,360的装机量却是直线上升。
4、用户参与创新:恶评软件投票。2007年,360与CNNIC的口水仗引人关注,但打击流氓软件的运动似乎陷入僵局,安全厂商查杀恶意软件也面临法律风险。360也遭遇了不少诉讼,而且基本以败诉结束,每输一次,周鸿祎就要赔10万。“斗士”周鸿祎开始郁闷起来。“尽管老百姓都认为叫这个软件是流氓软件,但是我们没什么法律依据管人家叫流氓软件,这样我就伤害了人家的名誉权”。
360技术人员在和用户交流时,受到启发,以全新的评价方法规避诉讼:放弃“恶意”,引入“恶评”机制。2007年3月,360放弃“恶意软件”的称呼,不再由自己对软件做出判定,而是引入广大网民的参与和互动,由他们对软件的好坏进行评判,将“恶评软件”的判定权完全交给网民。
这时候,360安全卫士的装机量已经突破了4000万。
5、又一个关键之“微”:木马反击战。2007年下半年,流氓软件开始出现两种变化:一种是洗手不干了;还有一种开始转作病毒和木马。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木马产业链开始形成。“当时,我们呢,用户希望我们把木马问题也解决了。当时,木马刚刚才出来,杀毒公司对木马也不重视,这也是一个微。”
这时候,周鸿祎做杀木马的时候,技术上刚起步,他们就想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传统的思路是木马病毒进入到电脑之后,安全软件能把木马杀掉,有否其他的路径?周鸿祎发现,电脑中木马,是因为你的电脑有漏洞,但是没有人关注这一点,杀毒厂商也没有动机去做这件事,因为它漏洞都补了之后,它就不中毒,谁还买杀毒软件呢?
我问:“打补丁竟然成为360一个引爆点,有点匪夷所思?”
周鸿祎:“我们实际上投入了很多服务器和带宽,来打补丁,也就是说这事不能做得浅尝辄止。微软也打补丁,但是速度很慢,而且很技术化,很多用户不知道怎么打补丁。当时是我们第一个专门做打补丁,在市场上遥遥领先。当时很多人就嘲笑我们太不专业了,其实是这么小的一件事,你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做到世界第一,是不容易的,要下很大的功夫。”
在一片嘲笑声中,2007年10月, 360安全卫士用户量超过瑞星、金山,成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安全软件。
这就是周鸿祎通往2亿之路的又一个“微创新”,就像山谷里的野百合,春天到来之前,完全被技术派无视。
6、一个更加没技术含量的微创新:体检。2008年,周鸿祎又做了一个“微创新”,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这就是360的一个功能:体检。它的出发点是,电脑可能亚健康状态,有的电脑可能没有病毒,但是它有很多漏洞,等到电脑漏洞很严重的时候再去修,有时候会很麻烦,应该随时体检,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体检”功能的核心就是把电脑安全的状况形象化,当然,这遭到了专业人士更猛烈的嘲笑。
我问:“有时候,应用创新的最大敌人好像是技术高手?”
周鸿祎:“实际上,很多杀毒软件不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杀毒软件是高级技术人员自己做给自己的一个高级玩意,它不是给普通消费者做的一个大众消费品。传统杀毒软件的界面,无比复杂,术语满天飞,然后各种按钮你也不敢碰,只有技术专家才敢点开去看。在这种微时代,这个理念已经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