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三弱,国有经济应对金融危机表现比较抢眼,国进民退概念,民营经营性还是比较薄弱,特别是刚才金总,大型企业,国企,民营企业相对比较薄弱。但是整个运作过程实(博客)力和底气、专业和系统还是有很大挑战。
人力资本,中国随着开放,国外移民政策一些变化,大批经营带着大量资本转移到包括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还有其它方面,这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包括今天很多企业,很多高管,只要有风吹草动,就有风险,这是企业一些代价。
其他因素,现在整个后危机时代,各国情况,包括政策方向很难琢磨,美国、法国、欧洲等等方面,股票问题比较复杂。这是挑战。出路。
第一,因为国内企业主导地位,有它的优势,能够在整个大方面,把中国经济比较稳定态势做出来,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今年进行这次危机,我们整个操控能力还是要强。
第二,管理模式方面还是有很大空间。人力资源管理,我非常同意金总说法。今天28号,黄陈对立也是关键日子,陈晓不是完全职业经理人,媒体当成资本对立,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团队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以至于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死或者方向,其实这中间代价很大,国美最近6个月的运作,其实所花的成本、精力、时间,如果是从机会来看,苏宁用6个月的时间发展非常快,对国美的企业发展,可以看到这种人力资源高管团队影响非常大。
第三,技术创新和监控调整方面,还有很多空间,刚才联想的案例很有说明性。另外方正也做了很多内功,它的潜力,或者后发的能量很大。有一些接触,他们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比较低调。我们近期大家都看到了,多如牛毛的私募基金,如果说五年前五百家,现在两万,注册一万家,可以说鱼目混珠。其实是一个乱象,也是正常现象。因为中国融资方面,除了传统的银行,现在手续并不是大量放,其实钱放国内企业、大型工厂。但是一般中小企业、民企很难拿到资金或者资本,或者说成本,绝对不是3或5概念,加上在一起,10%左右。这样成本非常大,二级市场,大概六千点到三千点,对于企业融资来说风险不大。深圳中小创业板是一个几百家的概念,所以说银行贷款、二级市场,中国信托基本上,私募投资得到很好机会。政府法规管制它不健全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冲动比较强烈,深圳、成都、重庆、上海浦东为私募发展创造很好政策和投资环境。
简单讲一下业务导向性的合并和收购。私募分成两类:
第一,有控制权,非常活跃,最近比较大,说明我们中国各种资源配置加快,机制也在做很好的一些调整,所以这是一种机会。
第二,资本导向型,或者财务导向型的私募融资。具体内容不简单讲了。空间还是比较大。
国际市场上也是空间巨大,我们看看结构,中国也是最近十年开始做这个工作,有一个现象,可以允许看书,最近的三五年,私募投资由过去单纯的财务性投资,IPO形式,转向财务型、运作管理型、价值增值结构型战略方式和运作特点之一,我们做的不是简单少股,跟投,不是简单的财务性投资,不是简单的看好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拿到一个IPO的机会,而是真正对这个企业进行分析,在之前,对于产业做很好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如何通过几个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增加。
第一方面,资本管理。第二方面,管理优化。第三方面,渠道、管理上配置。第四方面,上市的安排。第五,社会、政府资源一些配置。这几个方面是我们募资过程当中讲的差异化东西。不仅对企业有更大价值增加,同时对投资人有很好的责任,最后得到好的价值回报。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们投资过程中,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上如何进行我们的分析、评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