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恰恰是行业内对于中航信“封杀门”的最大质疑:如果对第三方平台斩草除根,在现行的分销系统不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中航信将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现有的机票代理利益链将发生彻底改变。
在传统的机票利益链条上的,大致有中航信、航空公司、机票大代理、机票外挂平台、机票贩子等多个角色,其中最上游的中航信并不直接售票,它赚取的只是一种“信息查询费”和系统设备费。而现在,除了自建销售渠道的春秋航空外,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航班、时刻、座位空缺信息都只能从中航信系统查询。而消费者来每订一张机票,都要向中航信系统提交姓名、身份证等信息,这些信息每传递一次,中航信都要向航空公司收一次费用(更改也要收费)。但去年一站式平台的建立,则意味着中航信开始下探至原先旅行社、票代等角色的领地,抢夺他们的“口粮”。
大道相通各转型
在事情演绎一个月后,更多人现在关注的是这次“封杀门”会以何种方式收场。
近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今年要把央企调整到100家以内,也即今年央企至少减少25家。目前,国资委下属的六家航空企业中除了中航(国航)集团、东航集团、南航集团三大航空集团外,还有中航材、中航信及中航油。随着中航材和中航集团联姻,中航信的地位已变得愈发尴尬。
中信证券的一份报告指出,自2003年以来重组的央企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对外承包出口(窗口)公司并入相关集团;亏损央企重组入专业集团;非主营业务剥离;相关的产业集团“强强联合”;相关央企产业链整合。根据中信证券的预测,企业规模将是国资委选择兼并企业时的重要评价指标,而按照目前央企的营业收入规模排序,中航信赫然名列倒数25位次之中。
“如果中航信会被收编,肯定不会分配给任何一家航空公司。”来自民航局的官员告诉记者,中航信是服务于整个民航业的,没有一家航空公司可以吃得下。现在坊间流传的消息显示,中航信最终可能被合并入工信部下属企业。
不过,中航信董事长徐强最近面对媒体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航信有独立发展的价值。”他说,在国际上中航信目前排名第四,按照规划,五年后中航信将进入前三,十年后成为全球最大GDS(全球分销系统)企业,没有被其他企业合并的必然性。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原院长、现交通运输部部长政策咨询小组成员的田保华认为,全球分销系统是历史时期的产物。“原来航空公司售票时都是用各自的信息系统,机票代理人分别与航空公司进行系统联网;随着销售网络的发展,一些做得好的航空公司比如美国航空,开始把系统分离出来形成了SABRE,也就是全球分销系统。”但随着全球航空业的直销风潮,欧美类似于中航信这种民航全球分销系统的三巨头SABRE、A-MADEUS及伽利略,纷纷随着航空公司客票直销时代的来临而转型。“中航信目前的尴尬在于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跟不上时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