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你问我答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新闻 - 奇思妙想 - 创业博客 - 创业论坛

创业加盟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创业资讯宏观经济→新闻
    


上海十一五规划批准实施


cye.com.cn 时间:2006-9-8 11:27:4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我来说两句

第二篇 加强统筹协调,落实重点任务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进一步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国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提升城区功能与增强郊区实力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注重全面统筹协调,全力推进十二项重点任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第五章 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按照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物流、文化等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为载体,集聚高端人才,加强综合集成,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业的规模与能级。

  重点发展金融业。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体系。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有效方式,优化整合地方金融机构,引进和组建新兴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积极促进金融衍生品、保险和再保险、离岸金融、债券等市场和业务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和完善资本、货币、外汇、期货、黄金和产权市场建设。加强托管、交易、清算结算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市场之间的连通互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继续建设金融安全区。积极发展金融辅助产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见图5-1)。

image

图5-1 重点发展金融业

  重点发展物流业。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深水港、航空港及铁路、公路网络,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积极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市场,构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和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的服务功能。促进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和物流信息化应用。(见图5-2)。

image

图5-2 重点发展物流业

  重点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建设相对完善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力促进科技、创意与文化融合发展,加大开放和创新力度,着力促进文化休闲娱乐业、创意和时尚、印刷包装等产业发展。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等为突破口,建设一批各有特色的数字文化内容产业基地和园区,加快文化功能区域和核心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竞技表演等行业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左右。

  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社区服务等产业。培育国际会展品牌,发展都市特色旅游产品,建设若干大型旅游基础设施,推动会展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广告、经纪等专业和中介服务业。拓宽社区服务业发展渠道,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就业。

  稳定发展商贸、房地产等产业。大力发展批发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新型商贸业态,调整和优化商业布局结构,加快推动郊区、社区、交通枢纽型商业发展,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优化供给结构,保持适度规模,加强交易秩序监管,保持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延伸发展房地产服务,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向发展中提高的转变。

  着力提升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汽车产业,以形成自主品牌汽车生产能力为突破口,推进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汽车金融、租赁、体育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攻关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成套设备、F级燃气轮机等电站设备,进一步提升数控机床、微电子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煤液化制油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专栏5-1 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超大型装备。形成核电、水电等大型电力设备、超大型装备及零部件的极端加工能力,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和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能力。

  大型船舶。长兴岛形成年产800万载重吨以上,拥有多品种、系列化、标准化船型,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

  航空航天。推进支线飞机研发、制造,开展干线飞机国际合作,加快通用直升机的规模制造。在应用卫星、运载火箭等领域形成若干产业群。

  汽车研发。建设嘉定汽车工程研究院。逐步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车身、整车和发动机自主开发能力。

  集成电路与数字显示。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研发中心、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

  生物技术与医药。推进人源化单抗、治疗性疫苗等创新药物产业化;重点支持血液筛查系统、新型诊断试剂、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制。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重点推进基于中药先导物的创新药物、诊断试剂与基因工程疫苗的自主创新,在介入治疗器械和数字影像设备方面实现自主设计能力的突破,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攻关光伏产业和风能等装备和材料,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节能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船舶制造业,重点突破LNG(液化天然气)船舶和海上浮式储油装置的技术瓶颈,实现船舶大型曲轴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航空航天产业,大力推进新支线飞机研制,积极发展航空维修业和民用飞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航天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军民兼容产品。

  优化发展钢铁、石化等基础工业。要按照完善规划、调整结构、集约发展的要求,钢铁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用钢、不锈钢、碳钢、特种钢等领域的精品钢材;石化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三)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发展。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提升产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围绕金融、物流、文化等服务业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支撑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拓展和服务效率提升。围绕汽车、装备、造船等制造业的能级提升要求,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以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及核心产业发展,建设和完善软件开发测试、无线通信等公共开发平台,大力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音视频、互联网内容服务等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四)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促进产业优胜劣汰。按照国家鼓励、允许、限制和淘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求,结合上海实际,积极壮大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均势产业、加快淘汰劣势产业。支持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和发起制定行业标准。促进均势产业保持和创造就业岗位,在稳定发展中优化调整。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技术、用地、能耗、排放、效益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依法淘汰高耗能、高耗水、占地多、低效率、污染重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

  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一批拥有知名品牌、核心技术、主业突出、综合集成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要振兴、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努力将上海建成品牌孵化培育中心、品牌集聚辐射中心和品牌交易运作中心。增强“老字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连锁经营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

  (五)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心城区要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各类服务机构,完善高端服务功能(见图5-3);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建筑,规划建设一批知识密集、多元文化、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郊区要推进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image

图5-3 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基本建成国际汽车城、精品钢铁基地;加快上海化学工业区、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包括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工业园区等)和生物医药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临港新城装备产业基地和上海船舶工业基地建设(见图5-4)。继续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加快杨浦、彭浦、桃浦、吴泾等传统工业集中地区的改造、调整和转型。加快工业向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集中。到2010年,市级以上工业区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以上。

image

图5-4 六大产业基地

本新闻共9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5  6  7  8  9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新闻

·上海谈商论道创业系列讲座 ·创业网寻战略投资合作伙伴
·80后创富论坛共创未来30年 ·创业网向网友征集网站建议
·北京新闻广播9月24日节目 ·金口财总裁演说行销特训营
·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 ·七彩公司招募大学生创业者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活动 ·第十届金手指网络奖征集中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