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存在二次探底担忧等并不乐观的外部环境情形下,中国经济依然领跑世界。2010年也是国内经济运行不平凡的一年,部分主要经济指标超出年初市场预期,如较快的经济增速,节节攀升的物价水平,强劲的出口表现等。为应对平衡高速增长与防止通胀,决策层2011年的政策基调定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不可否认,2011年中国经济将迈进“高通胀”时代。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稳定通胀预期是2011年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主要挑战。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加速,信贷超发如何调控亦将考验监管层的调控智慧。本期,我们挑选了五大经济要素逐一分析,这些要素将决定2011年中国经济的最终走势。
猜想一 经济增长将超过9.5%
在货币政策收缩调整下,许多人又悲观起来,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被再次调低。
2011年1月13日上午,世界银行表示,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8.7%。理由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增长过快的行业(如房地产)采取了某些限制措施,因此财政刺激计划的逐渐放松和货币政策的逐步收紧将对中国经济增速造成一定的影响”。
更为悲观的是,有机构预测如果政策使用不当,2011年房价将大跌20%,拖累GDP走低,甚至可能跌破8%,导致经济二次探底。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如同下行的抛物线,GDP增速分别为11.9%、11.1%和10.6%。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10%左右。而2010年全年的经济数据将在2011年1月20日前后公布。
从同比的数据来看,增长确实不好看——经济同比增长率连续三个季度回落,在2011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可能将继续回落,跌至9%左右。
但是,到了2011年年底,人们可能惊讶地发现,情况没有那么悲观。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或许不仅远远超过世行预测的8.7%,还可能超过9.5%。
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正在展开。在极为严厉的工业调控和限电措施下,工业企业从2010年夏天开始了紧张的去库存周期。从2010年6月起,工业增加值增速突然出现了一个深幅调整,从5月的16.5%增速大幅放缓为13.7%,并在随后的三个月中,持续低位运行。随后,先行指标10 月PMI率先证明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复苏,在价格上涨推动下,经历了半年多的去库存后,中国的制造业逐步展开“库存重建”。这一过程虽然曲折,但是非常明确。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表示,尽管2010年8月和9月经济出现连续下行三个月后企稳回升,但当时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牢固,还没有实现“软着陆”。以汽车税费减免和汽车下乡为主的消费刺激政策、以4万亿元投资计划为主的金融危机刺激政策目前处于收尾阶段,政策退出后经济还有待于进一步消化,这个过程预计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因此,预期2011年下半年经济将步入新的增长周期。
悲观者最大理由是宏观紧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为稳健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速都将收缩。根据1992年以来的经验表明,如果M2增速较长时间持续低于15%,如1999~2001年期间,GDP增速将会低于8%;而M2增速高于25%以上较长时间,就容易引发通胀,如1992~1994年、2009年;如果2011年贷款余额增速和M2增速双双回落到16%,GDP增速将回落到9.5%以下。
不过,这一理由并不充分。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主要任务是“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促改革、惠民生”。尽管把价格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但是整个政策框架的前提仍然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性问题难以调整,改革也难以推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