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多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是9.9%,中国经济2010年增速回升到10%,已经恢复到长期潜在增长的趋势线附近,下一步中国经济绝不会向下走,而是向上走,中国经济即将迈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内需。2010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10%左右,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90%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甚至预测,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将达到18.3%,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达到55.4%;2011年名义GDP增速将达到17.8%,实际增速与2010年相当,增长贡献率将再次超过投资,中国开始步入“消费拉动的时代”。
猜想二 CPI控制在4%左右
经济学家对于2010年一系列经济数据预测基本上打中了靶子,但是有一项脱靶,那就是物价。
2010年的物价像雾、像雨又像风,不可捉摸。许多学者2010年年初预言物价在7月份走高后会再次回落。
然而,从2010年4月到2010年11月,2.8%、3.1%、2.9%、3.3%、3.5%、3.6%、4.4%、5.1%,CPI指数一路上行,在轻松突破3%的警戒线后,再次强势突破4%和5%大关。
引发2010年通胀压力有多种因素,如流动性过多、成本上升、气候影响及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等。而在上述因素中,有多个因素各界在2010年年初的时候未曾预料到:中低端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气候异常,灾害天气的频度超过历史以往;同时,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超出预期,造成热钱涌入中国,资产泡沫蔓延。
虽然通胀的最高点还没有到来,事实上,物价未来上涨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严峻。
当前,价格上涨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
从价格翘尾因素来看,形势确实不容乐观。假设2011年平均价格水平和2010年12月的水平一样,2010年价格翘尾因素就达到2.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其他价格水平不变,CPI就会上涨2.3%,政府一直以来认定的3%警界线将形同虚设。
新涨价因素包括资源价格调整和国际输入性通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的预测,2011年国际市场石油、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将上涨10%左右,由于我国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工资成本上升,进口初级产品价格将大部分传导到下游制造业,输入性通胀加上国内粮食、肉类、蔬菜、服务等价格的上涨,2011年市场自发性涨价将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以上。
如果国家资源税改革从新疆推行到全国,按从价资源税率5%计算,可推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个百分点;如果理顺煤电、天然气等价格,可推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个百分点以上。
祝宝良表示,在国家主动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情况下,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望控制在5%左右,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国家会考虑到调价的节奏和时机,避免给CPI造成更大冲击,因此全年CPI可控制在4%左右,价格总水平处于温和的范围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