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五 人民币升值6%以上
早在2010年6月18日,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重新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2011年1月13日,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6.6,以6.5997再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初步计算,重启汇改6个多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3.33%,按年计算,相当于6.6%的年均升值速度。
进入2011年,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将会在4%~5%,但这可能偏于保守,国内通胀、结构调整及国际因素,将可能推动人民币在2011年加速升值。
在中美元首即将会晤之前,2011年1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人民币升值速度表示不满,呼吁中国加快汇率形成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进程。他还称,“人民币的显著低估也会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造成损害,这些奉行灵活汇率机制的国家正在失去和中国的竞争力。”
国际压力是人民币升值因素之一,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强劲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胀压力,以及货币当局对于人民币升值态度的改变。
货币当局对升值的容忍度正在扩大。在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升值最大的参考变量是外贸出口。但是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积极外贸政策正在退出,外贸出口对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重要性逐渐削弱,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已经打开。
滕泰所在宏观研究团队所进行的一次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取决于外部需求而非汇率波动。
1995年到2005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保持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在8.3左右的水平,但是中国出口增长在-20%~30%之间宽幅波动。在外需旺盛时,中国出口大幅增长;而当遇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出口增速则大幅回落。
2005年7月汇改启动到2008年6月,人民币加速升值,三年时间升值约18%,但这一升值并未对出口产生显著的冲击。相反,在加入WTO的推动下,同期中国出口出现高速增长,连续保持了20%~30%的增幅。
2008年下半年次贷危机以来,人民币再次盯住美元,人民币汇率稳定在6.82左右,尽管政府加大出口补贴力度,但是在外需降低的背景下,出口下滑幅度更甚于1998年。
2010年人民币汇改重启后,人民币逐步走向双向宽幅波动。同时,2011年由于中国新一轮通胀来临,货币政策逐渐收缩,在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空间有限的背景下,或许汇率弹性将会进一步放宽,以抑制通胀。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累计升值21%;2002~2007年,中国GDP累计增长84%,美国累计增长16.6%,相当于两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相差67.4个百分点。滕泰计算,人民币升值弹性是,劳动生产率每差3.21个百分点,人民币升值1%。
2009年下半年至今,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滕泰预测,如果按照中美两国经济2010年分别增长10%和3%,2011年分别增长9.2%和2.9%计算,2009~2011年,中美两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之差会达到25.1个百分点,按照3.21的升值弹性,人民币应升值7.82%。
这一升值幅度超过绝大多数机构的预测。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