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玉:住房政策通常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要熨平市场周期,让市场平稳发展;二是要让每个家庭都能获得适当的住房,即实现公共住房政策的目标。
住房本身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其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可以由公共政策确定,但其作为投资品的资产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如果将政府干预或调控住房市场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抑制商品住房价格,试图取代市场规律的作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区分市场和政府作用的边界,让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实现公共住房政策的目标上来,才能缓解住房矛盾,促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
单伟豹:如果市场是完全开放的,那么价格只能由供应和需求决定,任何调控都只是为了把波幅抚平。中国的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原因:近年中国GDP每年增长超过10%,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同比增长,人民币每年对美元升值3%—5%,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造成了价格的刚性上涨,这个幅度大约是10%—15%,这是任何政府政策、宏观调控都无法阻挡的。
《21世纪》:与楼市相比,新一轮的调控使股市出现了“大起大落”,股市的涨跌让一些研究者有理由判断,股市的财富效应或挤压效应使得更多的资金流向楼市,对此现象各位如何判断?
哈继铭:房地产市场是否受到股市财富效应的影响?我们最近做了一个研究,股价上涨确实对中高档消费者的需求有明显的推动作用。2007年一季度房价上涨幅度和股市的开户数以及城市人口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沿海城市参与股市的人口占比较大,因而近来房价上涨速度也较快。
房地产和股市的不同点是股票纯粹只是投资,因为股票本身不可能带来什么消费,但房地产既有投资属性,又有消费属性。投资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回报与资金成本的比较。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总投资回报率一路上升,资金成本或者说贷款利率虽有小幅上调,但速度远远赶不上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只要大家认为房地产价格要涨并且远远超出资金成本,就会有很多人去投资。
从消费来看,消费受收入的影响。这几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上涨很快,股市财富效应加上收入的推动,我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房地产价格还是会上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