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美元灰飞烟灭
50家企业陷入“休克”
8月4日,ZCOM的Alexa流量排名为10924位,访问人数为170人。而4年前,ZCOM在Alexa的流量排名曾位居1000位以内。
电子杂志这个新生读物,曾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之后的“又一把互联网之火”。2006年年底,数字杂志平台已经接近50家,出版的数字杂志更是多达数千种;2007年更被称为“电子杂志元年”,大量风投开始涌入这一领域,投资额达1亿美元。
这一时间,ZCOM、POCO、ZBOX、阳光导航、Xplus等数字杂志平台,风华正茂。据统计,彼时ZCOM的用户数已经超过2000万,POCO也称其用户数已达到4100万,Xplus的网站注册用户达600万人,杂志月下载量达400万,而每天的注册用户人数以万为单位迅速递增。
一年时间内,ZCOM的员工数从开始的8人创始团队扩张至200人;Xplus也风头正劲,在北京金宝街的写字楼金宝大厦内,第6层的大半空间被Xplus租了下来,加上上海分公司的员工,200多员工让这个公司人声鼎沸,生机盎然。
蜂拥而至的不仅是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还有大量风险投资。“2006年~2007年,中国成为风险投资的新热土,而此时,电子杂志被发现了。”原ZCOM创始人、现4399总裁汪东风回忆道。
当资本遇上一个全新行业,就如同干柴碰上烈火,不可不烧,但可惜的是来得快也去得快,这不过是把虚火。
2008年,Xplus公司的业绩下降了90%,员工数量也下降了90%,公司办公地点一搬再搬,持续裁员、拖欠工资、人心不稳、员工闹事——Xplus最终销声匿迹;同样,ZCOM在经历了裁员后,员工从当初的200人缩减到30人。“低成本运作,是在ZCOM团队发现问题后选择的调头。”汪东风告诉《计算机世界》报记者,在运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ZCOM已经察觉其中的虚火。
2009年,ZCOM经历了一系列人事风波后,愈加低调;ZBOX倒闭,域名被卖;POCO转型为图片兴趣互动分享社区⋯⋯整个行业尽显颓势。
资本催生早产儿
“电子杂志还谈不上商业模式。”汪东风毫不含糊地表示,商业模式要建立在拥有千万级的用户群上。对这一要素,电子杂志行业曾经有过,但最终没能留住。
这个行业迅速蹿红并急速冷落的原因就在于生不逢时。“它是一个早产儿,在用户的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还未建立时,它出生了,太创新。”汪东风表示,电子杂志从一开始便肩负创造需求的任务,但在需求不明的情况下,大量热钱涌入。到2007年,ZCOM、POCO、ZBOX、阳光导航、Xplus等企业陆陆续续获得了近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这个腹中胎儿,因为资本而被迅速催生。
“如果资本现在才介入,那么这个行业不会迅速地衰落。”汪东风认为,资本的过早介入是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如果当初的ZCOM能像当前的4399一样,能够从2004年开始默默耕耘至今,等到有了稳定用户群后再浮出水面,局势将大不一样:2009年,当4399在互联网圈内仍鲜有所闻之际,它已拥有1亿多用户;如果整个电子杂志行业在当时能够少拿钱,不急着圈地,这个行业的生态将不会被快速打破,而是循序渐进。
历史无法重来,也不允许有如果。“一旦资本在手,业务容易分散,人心容易浮躁。”汪东风说。
2007年春节,刚刚完成4500万元融资的Xplus要组建包括电子杂志事业部、个人杂志事业部、电子报纸事业部等诸多平行部门,几条产品线同步推进。就是在这场内部会议上,公司COO夏鸿和CEO于干发生了争执。在坐的其他高管无不目瞪口呆,竟没人敢插话——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之前“于总和夏总在公开场合从没红过脸”。
同样,ZCOM先后收购了FlashGet与Myrice,并于2007年正式宣布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趋势媒体集团将成为FlashGet、ZCOM和Myrice三大公司的集团母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数字发行平台。
“宏大愿景的背后,实际是业务已经无法聚焦。”汪东风笑言,在互联网界,小公司应该保持低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