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舒平(萧山日报社社长):我认为应该需要专业记者,是全媒体运作模式下的专业记者,这个更符合社会分工的规律。一个人既搞摄像,又搞摄影,还写文章作编辑,很难做成高水平的产品。融媒体融的是机制和体制,融的是平台才有意义。
在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即便是掌握了文字稿写作编辑方法、学会拍照和摄像等技术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媒体人才吗?技术的掌控是必须的,但又是相对低层面的,技术背后思维方式的培养与灵活有效运用的能力才是媒体人的立足之本。
章丰(青年时报社社长):全媒体核心是人的数字化,人是要完成数字化改造的人。人的数字化需要每一个报业从业人员要亲自体验,自己要成为一个深度用户,有体验才有学习,有学习才能有数字化的转化能力。
王纲(《今日早报》总编辑):现在媒体有一种倾向是让记者变成全媒体记者,我觉得暂时没有每个人都转型的需要,但这支队伍要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全媒体记者形式上的东西我认为不是重点,全媒体最终价值是能生产各种产品。独家调查,有理性判断和前瞻思维内容背后的新闻采集才是我们不被其他媒体打败的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没错,观点是王中王。所以关键是生产观点能力的人在哪里。
很多人都认为技术是第一位的,抢摊渠道是第一位的,但这背后是资本,只要有资本,什么渠道你都能抢,但人呢?拥有观点生产能力的团队,拥有认知社会、解剖社会、点拨社会能力的新闻人是最值钱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