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古时称天子的老臣,现在也可以指企业的“开朝元老”。
元老曾在企业成立初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创业,勇挑重担,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结构的变化,很多元老自身的素质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有些企业甚至因此而发生重大问题。
如何对待这些“开朝元老”?
是顾念旧情、暂作观望,还是勇敢调整、让昔日的伙伴退居二线?
[情景案例]
作者:安 妮 MBA、盛元博韬咨询公司高级管理咨询师、擅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学术指导:李 刚博士 公司病毒管理之父、盛元博韬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官、战略与绩效改善专家、DBA
“华总,昨天的生产线停车事故原因已经查明,主要是由于机电车间没有及时对关键设备进行维修,生产线疲劳运行造成设备损坏。”华泰集团总裁办主任马军向总裁华英先生报告道。
“负责生产的李副总有什么意见?”华英问。
“李强副总认为,生产调度主任张勇应对这次事故负主要责任,他擅自修改了生产线定期维修计划,没有按时计划组织生产线检修。”马军答道。
华英站起来说:“张勇?他可是生产系统的老人,怎么会出现这类问题?”
“是的,如果这几位老的管理人员再不调整的话,李副总以后的工作很难开展。”马军帮助分析道。
“事情估计不会严重到这种地步,请你通知李副总下午两点钟来一下,我向他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华英安排道。
生产困境
刚刚结束生产业务例会的李强,接到马军的电话通知,结束通话后,他打开办公电脑,开始汇集近期生产系统在组织管理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主管华泰集团生产管理的副总裁,李强是刚刚空降到华泰4个多月的高级经理人,来华泰前他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副总经理,受朋友之邀加盟在本地区较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华泰集团。
接手华泰的生产管理工作后,经过对华泰各生产分厂或车间的调查了解,发现华泰的生产管理极其薄弱,生产工艺标准、设备运行管理标准和产品检验标准几近空白;生产一线的员工既缺乏标准的操作培训,又不能按设备运行标准定期开展生产设备的保养与维护,造成生产线时常因为某一台设备故障而停车,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上问题暴露出华泰集团各级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不足,大部分管理人员是从生产车间的员工中选拔产生的,他们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缺乏现代生产管理知识,仅凭借经验维护生产线的刚性运转。管理人员更多时间是在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支队伍需要改造,不然的话,很难摆脱目前的生产困境。”李强整理出一份下午谈话的纲要,他希望下午与总裁华英进行一次深度沟通。
事件分析
14:00,李强在总裁秘书飞雪的陪同下,来到华英的总裁办公室。
两人寒暄过后,李强说:“华总,关于这次生产事故我也有责任,我请求集团给我处分。”
“李总请不要误会,关于事故处理,属于你的职权范围,我一定不会插手的。这次请你来,不是为了追究责任,而是希望与你沟通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帮助你改善生产管理工作。”华英坦言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