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由于新引进的知识型管理人员与张勇等人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不同,造成新老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更深,最终排挤走新的管理人员。
第二,张勇等人继续坚持经验管理模式,进而给企业造成更大生产损失。
第三,张勇等人的管理行为,将失去生产一线员工的支持,造成生产环境的混乱与低效,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部分优秀员工陆续会选择离职。
相信华英先生一定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虽然张勇他们为华泰的发展曾经做出过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要给他们一个管理职位,使他们凭借以往的贡献在这些职位上享受余生。
人才通道管理
现代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立体多样化的激励工具,奖励不同时期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特别是创业元老们。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形成一个持续进化的内部生态系统,使员工队伍产生合理的流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使企业队伍保持激情与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长青基业。
华泰集团元老问题的背后,是中国本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人才成长与管理机制,即人才通道管理问题。
人才通道管理,主要是指企业人才的开发、使用、评价、奖励、晋升和隐退管理机制,这对尚处于人事管理阶段的中国本土企业,是一个新的管理挑战。
要解决目前华泰集团生产系统存在的管理问题,关键是要处理与安置好张勇这一批创业元老们。因此建议华英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元老们在特定时期为企业做出贡献。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对元老们给以荣誉加物质激励,使他们获得应有的职业回报,兴高采烈地离开管理岗位。例如柳传志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是以此方式劝退联想的10多位创业元老,为杨元庆、郭为等一批年青人创造出新的工作环境,推动联想一举成长为中国区最大的IT企业集团。
其次,对于部分年轻的元老,应送他们到大学深造,使他们通过学习开阔视野、转化观念,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提升职业竞争力。
再次,对于部分责任心强或有一技之长的元老,安排他们担任一些顾问、导师、教练等职位,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使他们成为技术专家而不是管理专家。例如比尔·盖茨在数年前,将微软公司董事长一职让位于鲍尔默先生后,自己担任首席技术官,在技术领域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而在许多跨国公司的顾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企业大学等机构,有许多“老人”在那里发挥自己的余热。
【专家评析】
对一个企业而言,最危险的管理问题不是人浮于事,也不是员工的能力素质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甚至也不是制度不健全,而是违背规章制度却可以不受处罚。
私谊与制度的权衡
文/杨 钢
如果华泰集团不公正处理严重违反制度的张勇、乔东等元老,那么华泰集团很难健康的成长壮大,因为这种现象会使员工认为: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可以商量的,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可以违反,因为违反了不会受到任何处罚。
考虑到张勇等元老在华泰集团发展过程中做出许多贡献,对华泰集团忠心耿耿,同时也考虑到华英先生的个人感受,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
方法一:离岗不离职,充电再竞聘
即解除张勇、乔东等创业元老的管理岗位,由公司掏钱送至大学商学院脱产学习两年,期间的生活费由华英先生个人定期支付,待到学成归来后,再竞聘上岗。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张勇、乔东等创业元老知识、素养和技能低下的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技能,还可以将重要的管理岗位腾空,留给优秀的人才,让华泰集团的发展更健康。此外,还解决了张勇、乔东等创业元老的后顾之忧——对创业元老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等到他们学成已是两年之后,那个时候的华泰集团也会更加壮大,会有更多的岗位空缺。而完成了学业的创业元老,不管是从知识结构还是思想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对华泰集团的深刻了解,相信他们可以与那些职业经理人同台竞争。即便届时竞聘失败,因为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他们在职场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就业的能力。
让华英先生以个人身份支付二人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考虑到将公和私分开——掏钱给二人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是华英先生的个人行为,不是公司行为,不代表华泰集团的公司立场,这样可以堵众人之口,员工也不好就此抱怨了。
不过,考虑到李强副总在此前已经多次尝试过类似的办法但无果,所以华英先生采取这种办法有可能会遭遇阻碍。但是,如果是由华英先生自己向张勇、乔东告知这件事,结果可能会与李强副总出面不一样。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