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点之机
为了发展多种清洁能源,这些年新奥还涉及了热门的光伏行业。与一般的光伏企业不同,新奥没有采用晶硅技术,走的是硅基薄膜技术路线。在2012年2月举行的中美经贸合作论坛上,新奥集团与美国内华达州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计划在内华达投资50亿美元建设包括光伏发电基地和光伏组件制造基地在内的清洁能源生态中心。当然,光伏发电成本非常高,与传统能源相比,短期内还无法拥有竞争优势,尚不能承担清洁能源转型的重任。
其实,对新奥来说,核心资产只有两块,一块是城市燃气分销网络,一块是煤基、光伏、生物柴油等清洁能源生产端,如何将分销网络和生产端整合与连接起来?这成为王玉锁的新生意,也就是被王玉锁寄予厚望的“泛能网”项目。在新奥所研发的各项技术中,它被作为可能最早实现产业化的一项。
简单来说,“泛能网”是一个统筹各种技术和分布式能源的平台。通过它连接生产端和应用端,并与计算机云服务系统相接,实现能量和信息的协同,从而降低能源成本。泛能网的推出成为新奥转型的一大载体。2008年以来,新奥相继与洛阳、长沙、福建等21个省、市、工业园区签订了节能减排框架协议,帮助用户提高能效。随着新奥转型的深入,其客户群也由单一的民用、车用转向大型工业园区、综合性医院、大学、机场等多行业。
相比其它技术,“泛能网”概念的提出时间要晚得多。2009年9月初,甘中学与王玉锁在美国华盛顿去见能源部长朱棣文的路上,向后者提出了这个概念。甘中学当时说,新奥已经有燃气应用终端业务,也有光伏等生产端业务,迫切地需要一个中间桥梁将两端连接起来。这个概念和智能电网有些类似,但新奥还拥有燃气网等输送物质的网络,相对而言更全面,因此称为“泛能网”。
乍听上去,泛能网有些云山雾绕,但王玉锁、甘中学等对此信心十足。在他们看来,地方政府重视节能减排的今天,各地都重视能源,原来是分开规划,供气的有规划,供电的有规划,供热的有规划,交通有规划,却没有整体规划,“未来的经济是网络经济,谁能最先把物质网、信息网和能量网结合在一起,谁就是最终的王者。”甘中学说,“泛能网”没有失败的可能,只是面临着小成和大成的区别。所谓小成,是上百亿的收入,而大成则是千亿以上的收入。
尽管如此,这项技术到底能为新奥提供多少前行的动力仍需观察。目前,新奥已开发了二三十个“泛能站”(泛能网的一部分),一切还处于初期阶段。最大的两个项目是青岛中德生态园和廊坊生态城的建设。这是两个城市区域项目,前者的一期工程已经有了一些结果,运营中心和初期的泛能站都已经完成建设。
“我们是服务提供商,按照客户的需求,对提供的泛能网解决方案收费。”甘中学说。目前,“泛能网”业务里的一些项目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收益,更大规模的赢利尚需要等到新奥在这个领域积累更高的品牌信任度之后。甘中学介绍,从2014年开始,“泛能网”业务将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2015年将迎来井喷。但是,每笔服务数百上千万的金额,看起来还很难成为新奥的主力业务。
目前,新奥以甘中学所带领的技术团队为基础成立了智能能源集团,希望以此为主体再造一个新奥。新奥则在技术研发上投入重金,摊到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比远高于同行。
这意味着王玉锁必须与时间赛跑,毕竟新奥不是不愁经费的研究院,亦不是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它需要获取投资回报,“我们正在筹备今年的销售会议,讨论怎样销售我们的服务。”王玉锁说,新奥要把未来的点踩好,早了是先烈,晚了跟不上【《中国企业家》】后有追兵,前有路障,夹缝中的王玉锁必须付出比国有企业更大的代价和勇气进行技术研发,才能为新奥找到突围之路
河北廊坊,王玉锁坐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笑容满面。他胖了。与前几年跑马圈地的风光相比,这位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已甚少在媒体露面。尤其是2012年联手中石化对中国燃气(00384.HK)的收购计划受挫后,王变得更加低调。
“孰轻孰重,我比你更清楚。”提及那次收购,王玉锁马上收起笑容,一字一顿地说,“没有什么教训,新奥对中国燃气股价的心理预期就是每股3.5港元。后者不接受这个报价,我们只能放弃,就这么简单。”
尽管轻描淡写,但这一收购对新奥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王玉锁原本希望借此扩大市场份额,并与中石化这个掌握气源的石油巨头结成更紧密的联盟关系,以缓解来自中石油和华润集团等实力派央企的挤压。
自1990年代初涉足城市燃气行业,王玉锁用20年时间将新奥发展成资产超过300亿元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燃气企业,在中国大大小小600余家燃气企业中独树一帜。如今,当市场瓜分殆尽,丛林法则行将就木之时,新奥也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发展空间愈加逼仄。对中国燃气的收购行动,则被视为新奥应对变局的一次重要尝试。
尽管收购功亏一篑,王玉锁并不悲观。七八年前,王玉锁开始带领新奥从燃气分销企业向清洁能源企业转型,前后投入30多亿元研发清洁能源的各项技术,“我们进行的是一项比拼耐力的长跑。”王玉锁告诉《中国企业家》,清洁能源才是新奥面向未来的根本,现在则到了后程跑的关键时刻。
在新奥,从6年前展开的通过微藻制造生物柴油的技术研发开始,其技术团队已经将触角伸展到了包括薄膜光伏、煤炭清洁利用以及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泛能网”在内的一系列热门能源研究领域。这种探索一度遇到了很大困难,即使到现在,新奥的众多清洁技术还没有任何一项实现产业化。处于传统能源、清洁能源夹缝中的王玉锁,面对的是未知的清洁能源利用前景,以及身后强大的国企竞争者,向前成为唯一选择。
新奥并不垄断上游资源,这注定了王玉锁必须付出比国有企业更大的代价和勇气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才能为自己找到突围之路,“如果是国企老板,这样长期的投入没法做,不成的话怎么办?要对风险负责任。但对新奥来说,你要想走出新天地,走出一片蓝海,必须这样。”王玉锁说。
然而,留给新奥的时间并不太多。对新奥来说,依靠接驳费和燃气销售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王玉锁必须抢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建立起新的竞争力,为公司的前行安装一部全新的发动机。
“中国燃气市场的青春期还有3到5年,最快在2015年就会出现天然气供过于求的情况。”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毫无作为,或是转型失败,当传统燃气业务的市场完全饱和之时,新奥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天花板,等待它的将会是行业终极洗牌格局中的被动处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