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WEB的CEO俞永福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手机制造商有意识地避免落入“Wintel”陷阱,因为这会让它们沦为单纯的硬件制造商,从而失去服务这一真正的未来利润之源。对操作系统将与浏览器融合、iPhone“平台+应用”模式将成主流的看法,俞也持反对态度:“操作系统与浏览器解决的是不同需求,前者解决的是人机交互问题,上网只是功能之一,后者解决的是上网相关问题,二者无法相互取代。至于iPhone之所以还有很多动作不能在浏览器中完成而要去App Store,是因为苹果不允许,它要把所有流量都圈在App Store。但未来的业态必然是开放的。”在与俞看来,这些都是UCWEB能够独立存在的原因和价值:“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而非综合化,综合化只能在封闭系统中成功,而封闭系统必然是一个小众市场。”
无论俞多么自信,也必须承认虽然普遍看好移动互联网,但至今仍没人能清晰地勾画出它的未来图景。不过,这并不影响决心不计代价投入移动互联网的UCWEB董事长雷军将其视为“下一个10亿美元公司”:“我对UCWEB的最大贡献是让他们相信自己能成为下一个谷歌或者百度。”
虚席以待
与创始人牢牢把持大局的惯例相比,UCWEB的管理团队显得非常“异类”:两名创始人梁捷与何小鹏专注于技术和产品,梳理方向和战略、管理企业运营的任务落到拥有6年风险投资经验、深入研究过互联网的俞永福肩上,3名执行董事梁、何、俞加上高级副总裁朱顺炎组成“总裁室”,决议所有重大决策。
这一局面的形成可追溯至2006年,当时因为手机浏览器还未证明有规模化的商业模式,UCWEB失去争取了大半年的联想投资的融资,一度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几乎难以为继。但如同塞翁失马,UCWEB失去了联想投资的资金,却在2007年初吸引到对方副总裁俞永福加盟。
“其实我很诧异的是,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这么做(引入CEO)?我认为人都有弱点,也有专长。我可以在我的专长里把控全局,但不是我专长的,我愿意让别人来做。”梁捷说。他与何小鹏并非没有能力或者信心学习运营、管理和融资,但学习和成长需要时间,对经常需要把握住瞬息机会的创业型公司而言,这样做机会成本太高,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超过所得。
技术出身的梁、何专长于把握用户需求,善于观察别人的使用习惯并总结成产品逻辑,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创业前,他们都是亚信旗舰产品——大容量Cye.com.cn电子邮件系统的技术骨干。这样的背景使他们在2004年创立UCWEB时自然将做移动邮件、成为中国的黑莓当做第一选择,作为浏览器的UCWEB只是早期开发移动邮件UCMAIL时的一个副产品。
两年之后,积累起200万用户的UCWEB迎来需要融资以进行下一步扩展的关键时期。融资和战略发展方向使梁、何困惑不已。虽然UCWEB已初具用户规模,但旗下还有UCMAIL、手机阅读和手机社区等多种产品。显然,外延广阔的移动互联网与任何一个产品结合都能拓展出巨大想象空间,年轻的UCWEB觉得每个可能性都难以割舍。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2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