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浏览器
不可否认的是,UCWEB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诺基亚和微软等相关巨头在手机浏览器上的“不作为”——直到N97,占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位的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自带浏览器才在浏览速度和视频支持等方面有所改进。这种格局很容易让人想起UCWEB不断被追问的那个问题:如何不沦为网景?
UCWEB的答案是:专注产品和本土化,在速度、稳定性和兼容性上做到极致。
主要通过手机接入的移动互联网比电脑互联网更强调地域性需求,这使诺基亚和微软这样产品大都标准化有余、本土化却不足的庞然大物处于天然劣势,在中国市场上给UCWEB留下太多机会。一旦UCWEB通过良好的产品体验和本土化服务成为市场主流,庞大的用户群体又使其在研究用户本土化需求方面更具优势。而当先发优势确立后,后来者想赶超,就必须提供好两倍以上的产品,而这种情况正是UCWEB时刻避免发生的。
最初,经常有人抱怨UCWEB速度慢、排版难看,这是互联网内容从电脑显示器转换到手机屏幕上的自然后果。针对这个问题,两名创始人想出的解决办法是,让UCWEB的服务器在用户点击时先把网页压缩、去除广告、重新排版,然后才显示。为了应对手机网速慢,UCWEB巧妙地想到利用多网页浏览功能消解用户的不耐烦情绪:因为可以打开多个网页,当最后一个页面正在打开时,通常第一个页面已经好了。正是这些看上去无足轻重的改进极大地改善了用户手机上网的体验,为UCWEB赢来诸多口碑。
但这些仍不能保证UCWEB立于不败之地。与即时通信类产品不同的是,浏览器的替代成本相当低,因此UCWEB试图通过将更多服务整合到浏览器中,使其成为能满足浏览网页之外更多需求的综合性平台。换言之,当RSS订阅、下载、网上购物等都能在一款浏览器中迅速且顺畅地完成时,用户对它的依赖自然被放大。
2006年推出UCWEB 4.0版本时这一想法已初见成效。不但浏览速度有了很大改进,而且嵌入了阅读空间、个人网络磁盘、邮件中心和书签管理等多种服务。之后,UCWEB发现下载是手机用户最常用的功能之一,但因为缺乏类似迅雷的P2P下载工具而在下载大文件时很不方便。到6.0版本时,用户就可以方便地下载歌曲甚至视频,并存放在UCWEB提供的免费网络磁盘中,这显然已极大地超越了一般浏览器的内涵。
这种对用户需求的不断摸索从未间断,中间不乏挫折。比如,邮件是日本移动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应用之一,UCWEB基于自己的优势,一度投入很多精力开发类似产品,却最终放弃。在中国这很难成长为大众市场,人们对短信的偏爱让邮件重要性大大降低。
用户数量的迅猛扩张也带来“成长的烦恼”:一边是成熟用户的更高端需求,比如支持视频播放和更漂亮的用户界面;一边是基础用户的入门级需求,比如软件体积小,界面简单好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需求很难统一在一个产品中,矛盾在用户数量超过1000万时就已非常明显,而判断用户需求又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工作——那些会在手机论坛中评论和抱怨的人往往是行家里手,他们的声音很大,但很可能并非代表最大众的需求。
UCWEB希望最终做出“智能浏览器”,即通过用户过往使用行为来自动适配用户需求。但这需要极强的数据挖掘能力,所以目前UCWEB只能采取“终端适配”的折衷方案,根据手机的高低端来判断用户需求。比如,在针对中低端手机的JAVA平台,UCWEB的版本便不支持会耗费大量流量的视频,而智能手机平台的产品则支持视频。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4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