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投资的企业一样,经过考验初尝成功滋味的IDG资本,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外部,以2004年那次拜访为起点,国际顶级VC在2005-2006年间纷纷以合作方式落地中国,来势汹汹。而此时,IDG在中国10多年的累计投资总额才和美国一支中等基金的规模相当,周全曾因此发出感慨,“IDGVC还只是一家中小型VC”。
内部,这样的规模和与之相伴的问题亦对合伙人团队造成了影响。王功权在2007年6月接受“VC人生”的采访时,谈及2005年离开IDG资本的决定,“那时候IDG的基金规模不是足够大,我们的合伙人相对比较多,应该讲IDG在风险投资领域当时不管从规模,合伙人的结构,以及他的投资风格和特点,在之前是比较适合当时的情况的。但是往后看,实际上都已经在面临挑战了,基金规模小,合伙人多,然后做的项目都是特别早期,每个项目投的比较少,投的数量比较多,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当时这一个舞台已经显得有点拥挤了。”熊晓鸽也对投资界记者谈起了当时的困扰,“过去我们做VC比较多,因为我们的基金规模比较小,做成长期与Pre-IPO投资的时候我们的钱就不够了,所以也就丧失了一些机会。”
随着早期投资企业的日渐成长和成长期投资机会的增多,IDG资本原有的基金规模和投资策略都面临挑战。这样的背景之下,IDG资本开始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规模扩张。2005年11月,IDG与Accel Partners⑩共同发起的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I (IDG-Accel I)成立,预定规模2.5亿美元,实际总额达3.1亿美元。此前的十余年间,IDG资本都只有一个LP——IDG集团,从这次融资开始,IDG资本将外部LP引入进来。在3.1亿美元的承诺资本中,有2.6亿美元来自于世界知名LP,其中80%以上是Accel Partners的长期合作伙伴。这只是IDG资本扩张的开端。2007年6月28日,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Ⅱ完成募集,预定规模4.5亿美元,实际规模达5.1亿美元。2008年6月,规模为6亿美元的IDG-Accel China Capital Fund募集完毕。
IDG资本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投资行业从TMT领域向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扩展。投资阶段从以早期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成长期为主,早期、成长期、Pre-IPO投资并存。熊晓鸽向记者表示,“我们继续保留了做早期的Seed Fund,并且和Accel Partners做成长基金。成长基金的单笔投资规模在2000万到3000万美元之间,现在的IDG-Accel China Capital Fund只做3000万美元以上规模的项目。”2009年8月,IDGVC改名IDG资本,从侧面显现出这种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