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深交所举办的“创业板发审委、保荐制度座谈会”上,多位资本市场专家和业界人士就上周五发布修订的保荐和发审委办法(征求意见稿)展开热议,为创业板的推出献计献策。
焦点一
如何选择行业专家
修改后的《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创业板发审委委员在会计、法律等专业人士基础上,适当吸收熟悉行业技术和管理的专家。吸收哪些行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如何发挥这些专家在发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讨论焦点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指出,除了在创业板发审委中适当吸收熟悉行业技术和管理的专家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数量,建议秉持发审委与咨询委员会相结合的理念,这样能保证较好的企业上创业板市场。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处长李文雷说,创业板推出是推动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契机,非常期待创业板早日启动。
在创业板发审委行业专家的选择上,李文雷提出,创业板发审委要有自己的特色,核心是创业板发审委委员要是懂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他说,目前,我国科技金融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创投界人才可能比较符合这个方向,但他们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科技部门中也有一些从事科技金融、科技管理的人才,他们的优点是比较客观中立,没有利益冲突。“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与深交所已经达成共识,建立一个长效合作机制来共同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创业板的发展服务。”
东方富海创投董事长陈玮建议,创业板发审委主要以审核合法、合规和财务,加一些企业管理的专家为主,而将技术专家更多地引入创业板咨询委员会。他指出,因为很多技术高的企业实际上不一定具备投资价值,关键要看市场化程度。他举例说,在创投项目的听证会上,创投公司也会请技术专家,但技术专家的看法不会对企业投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而是帮助企业把握方向。
广东信达事务所合伙人张炯表示,创业板面临的行业很多,专家委员可能难以真正把这些行业都覆盖到。他认为,参加发审委的专家委员,对企业本身的了解不能代替市场对公司成长性的判断。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1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