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民办学校老师工资比公办学校高,以好老师吸引生源,现在做不到了。”为什么?陈孝大举了两个数字,2007年嘉定区公办初中平均每个学生的一年支出教育经费1.4万元,但嘉定区所有民办学校一年收费是1万元,这是物价局的规定,民办学校没有定价权。再有,一个公办高中生均费用是1.8万,但陈孝大们被核定的收费标准是1.1万。“我的校舍是贷款盖的,还要还贷,这怎么跟公办学校公平竞争?”
当时,嘉定区政协主席周关东就坐在陈孝大旁边,当即决定,让陈孝大第二天作大会发言。大会发言,陈孝大把成本摊开一说,“大家都懂”,但他马上听到一种反应,为什么民办企业能做到低成本运行,民办学校就不能?陈孝大解释说,办学成本中80%是工资成本,20%是公用经费,假如远东学校不打电话不用空调等等把这笔钱省下来,以初中为例,即全部一万元收入拿来发工资,仍落后于公办初中工资水平11200元(14000×80%)。
“我们的会计是教育局委派的,他第一次查账后都不敢相信,说这里已经节约得不能再节约了。”陈孝大一直在节流,但节衣缩食不能从根本上压缩成本。保持民办学校竞争力的核心措施是提供高薪,配备优秀师资,这是硬支出。民营企业雇佣低廉劳动力,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假如可以雇农民工,那我的办学成本立马降低数倍,恰恰相反,我购买的是知识型人才,这是最昂贵的人力成本。”
早在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际,陈孝大就意识到,随着地方政府逐年将新增财政收入15%用于教育,而这些钱基本上流向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这场危机必将到来,那时他便去嘉定区教育局“公关”,寻求公共财政支持。嘉定于是成为上海第一个资助民办学校的区县政府,但做得小心翼翼,资助标准亦如涓涓细流,生均只有600元左右。这反映了公共财政购买民办教育服务在社会上尚未形成共识,可是远东学校的财务危机却已迫在眉睫,无奈之下,陈孝大向嘉定区物价局申请涨学费,但被拒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