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校的“非标”功能
既然公办、民办政府都要投钱,那办民办有何益?
在上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已经摆在教育行政主管们的面前,特别是公办教育资源出现局部过剩的今天,有人便提出通过“规范管理”,逐步控制和减少民办学校的数量。如此言论,被一些受访者认为,是把上海民办教育推向万丈深渊。
如果仅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利益出发,确实“害怕政府对民办学校失控,特别是民办学校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的时候,这种心理不平衡表现得更加明显”,当部门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显然没有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动力,“财政不足时欢迎你,财政富裕了就踢开你”。
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在今年上海市政协会议上作大会发言,严肃驳斥说,近代上海素有“教育万国博览馆”之美称,当时国内外各种教育流派纷呈,不同的教育模式在上海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多元化、国际化教育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标志。发展民办教育不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不够的“拾遗补缺”,而是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