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陈孝大是一位有才有为的教育家,嘉定区政府意识到“教育家”是当前最稀缺的教育资源,2006年起委托陈孝大管理嘉定区最差的一所公办小学,80万管理费外加达标奖金20万,陈孝大于是兼任公办小学校长,“赚钱养家”,去年给每位远东学校老师加了1.5万元年薪。这可以看作是嘉定区政府“暗补”远东学校,但民办学校期待的是公共财政之光。
民校是公益性的?
“如果孔子和陶行知在今天,他们绝对没有资格办教育,这是民办教育的悲哀。”陈孝大说。症结,就在高门槛的市场准入机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冒出来,遍地开花,同时造就了一场大的误会——人们以为民办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商家,投资民校被视为市场行为,针对市场所固有的“短期效应”、“自由无序”、“无政府状态”等局限通常会导致“市场失灵”,各地政府对学校的开办资金要求比较高,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对占地面积、校舍面积、设备条件亦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使得教育的投资者往往不是教育专家,而是企业家,这样的资金准入政策使得绝大部分懂教育的人不能办教育,办教育的基本上都是外行。”在这场误会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投资办学的企业家,在前些年的教育产业化鼓噪中,很多人以为教育是最后一块大蛋糕,纷纷进入,到头来发现这是一个陷阱,“它是一个无底洞,每年都要贴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