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说法是缺乏“地利”基础。海南与台湾风物相似,建省初衷也有与台湾竞赛的政治含义。但海南建省前的定位就是国防前哨,长期处于随时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备状态,大中型工业和加工业都不能搞。据统计,从1950年至1987年,用于海南的国防建设经费为200多亿元,而用于经济建设经费才80多亿元。
“海南最初规划时曾比照深圳,但它无法向那个方向转。深圳周边有庞大的配套加工体系,有通向内地的市场,有背靠香港的资本运作空间,还能享受海外和香港的产业承接,这些海南都不具备。”文哲认为珠三角非但不能拉动海南,而且还吸纳了东南亚一带的投资资源,“海南完全没有做实业的味道,说白了,只有投机。”由于没有工业,只要宏观大势一去,地产萎缩,整个经济就滑坡。
海南的民营企业长不大,也留不住。“内地很多民营企业利用国企改制的机会一下子就做大了,但海南国有企业少,做好的更少,没有很多机会。”冼笃信说,“1994年之后,海南哪家民营企业拿到过贷款?政府也刚缓过来,有心无力。就是政策来了,只是白纸一张行吗?靠自我滚动生存没问题,要壮大就快不了。”
资金短缺是严酷的现实。1994年之后,国内外金融机构都将海南视为炼狱,2005年前,海南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20万余家,但每年能够办理“贷款证”的不过1/50,到2005年已没有一家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经营业务,连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只有光大和深发行两家,且网点很少。四大国有银行的海南分行几乎被总行打入“冷宫”,不但不敢轻易发放贷款,还将大量信贷资金上存总行。直到2006年海南才摘掉“投资高风险地区”的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