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笃信称自己重情义,他的励志读物很大一部分是金庸小说里快意恩仇的故事。海南地产界的风云人物郑先平曾是他的司机,后来树旗单干,还曾涉足金融,据说拥有海南最“牛”的车牌号。冼在郑创业之初鼎力相助,他对郑先平非常欣赏,因为觉得郑先平和他一样,“如果有哪个朋友的项目需要50万、100万,二话不说就送过去。”冼笃信说。
“重情义”的气质延续到他的投资风格。北京海淀区政府曾找过冼笃信,希望请他去开发,看重哪块地就给他哪块,价格很便宜,好的地段不过二十来万/亩。冼笃信组织了一个3人小组在北京住下来,准备放手大干一番。但这一计划突然终止。他匪夷所思地将投资调到湖南,因为湖南对他更热情,长沙市多位官员4次带队到海南考察他的公司,号称未来的开发区他想要多少地就有多少地。最终他也没有在长沙落子,而是选择了二级衡阳,因为那里有“朋友”。
所谓的“重情义”,也隐含了早期海南商人中的一种基因,他们倚重私人网络,特别是政商之间的距离模糊不清。冼笃信对这种含混规则的脆弱并非毫无察觉,只是当时这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以为已修成了“不坏金身”,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随意使用各种资源。
金融泡沫
为地产输血的是金融。冼笃信喜欢和银行捆在一起,合作伙伴中甚至包括哈尔滨等地的银行。通常是银行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以这个公司与冼笃信合资,各占一半股份。“我要钱银行就给我,银行看重的是我能拿到地。”
海南也具备足够宽松的金融环境,“总行有各种管理办法,但在海南这些限制都可以突破。”文哲说,他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管理处工作,建省后和“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的师兄张志平创办了海南证券。他还记得曾在总行看过一份文件,上面写着要整顿全国金融机构,后面加了个括号:海南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