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油骗锅”的生活中长大
追溯王永庆的成长经历,最后都会追寻到一个词,那就是“贫穷”,而这两个字,似乎也是大多数亚洲老一辈富豪的共同特性,李嘉诚如此,李健熙如此。分散在亚洲各地的华人富豪们,大多经历了贫穷而缺乏传奇的童年,但贫困却也让他们更早地独立,也更早地知道要闯出去。王永庆便是这样一个典型。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一个叫“情人谷”的地方。那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散落着数百户人家,家家靠种茶为生,兼或做点零工,虽然天天劳碌,却只能勉强度日。那时村里人大多靠吃稀饭过日子,王永庆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有一个小故事最能说明他们当时的状况:那时王家贫穷,只能自己种菜吃,可炒菜时又放不起油,不放油的菜根本不好吃,因此每次炒菜,王永庆的母亲都只放一滴半滴油,全家都知道,那是“骗骗锅”的,却也必须连人一起“骗”过。
童年的王永庆实在没什么特殊之处,甚至连多数同龄人都不如,因为自7岁家里人送他去读书开始,他每次的成绩都是班级后十名的,所有的暑假作业,也都是在返校的最后一天完成的。个中原因都在于那时的王永庆一心想的只是如何赚钱补贴家用。
15岁那年,他毅然决定离开家乡,独自出去闯荡。他来到台湾省嘉义县,先是在别人的米店做工,而后在16岁的时候,他作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创业决定:开米店。这一决定直接为他打开了一条创业之路,当然并非是在经济上,更多的是在经验上。 那时,米的生意不仅受到日本的控制,同时还有很多同行的竞争,但在一年多的卖米生涯中,王永庆敏锐地认识到了其中的关键之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