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带来的严重连锁反应是,王永庆工厂生产的PVC粉,10个月都卖不出一吨,库存堆积如山。
王永庆四处求救,寻找工厂的出路,这时,有人为他指点迷津——建议王永庆开拓海外市场,因为当时台湾岛内根本无法消耗如此众多的PVC塑胶原料,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走出去的战略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规模:王永庆的工厂月产100吨,而当时日本已达到5000吨以上。数据差异背后,意味着成本价格的竞争力。于是,在决定了走出去的方向后,王永庆决定扩产——一方面增加工厂原料产量,同时也增开二次加工的工厂,自己消耗塑胶原料。到1958年,王永庆的工厂扩产1倍多,达到月产210吨的规模,但相较于国际上的企业,规模成本还是太高。王永庆再次决定扩产,并且力排众议地要大规模扩产。到1960年,王永庆终于建成了月产1200吨塑胶原料的工厂规模,加上台湾廉价的劳动力,台塑初具国际竞争力。
此时,王永庆两条腿走路的想法开始发挥作用。在积极筹备工厂扩产的同时,台塑也不断寻觅地点,开设塑胶产品二次、三次加工厂。1958年,王永庆成立“南亚塑胶公司”专做塑胶的二次加工,生产塑料胶布及胶皮,同时帮助台塑销售PVC粉。更大的举措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展开。王永庆的二次扩产计划完成后,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保证,于是他四处寻找合作伙伴,开设了卡林、新东等三次加工厂。一个塑胶王国正在不断成型,王永庆不再为产品销售而苦恼,库存积压的问题一去不复返。到1978年,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台塑集团的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一举奠定了台塑在世界上的地位。但王永庆有着更大的野心——他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岛内,他的视野在全世界。
|